首页>要论>争鸣 争鸣

谁“绑架”了大学生的独立思考

2017年08月01日 11:25 | 作者:温才妃 | 来源:《中国科学报》
分享到: 

放眼高校,缺乏问题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成为大学生的普遍问题。不少高教人士已经意识到,正是批判性思维(思辨能力)的缺失,导致了中国学生的墨守成规。这一点,中国教师,尤其是在国外任教的中国教师,以及有过海外留学经历的人士感触更为深刻。

值得一提的是,批判性思维传入国内被解读为“否定一切”的思维方法,或被看作是论证逻辑、技巧,以至于这一叫法并不为部分教师所认同,但无论称其为什么,其独立思考、推陈出新、严密审慎、敢于竞争和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内涵是相同的。

暑假来临,中国大地上都有着一群归国或国内“志愿者”,他们关心着“钱学森之问”的解决,希望从思维角度改善下一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那么,中国学生批判性思维缺失,是否有弥补余地?进入大学后,教师该如何引导?不同学科该如何对待?为此,本报特邀三位专家,就这些疑问展开探讨。

2151323-17cc8a279c7ebafa

童明: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校区英语系教授、本校杰出教授

董毓:麦克马斯特哲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客座教授

谷振诣: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1缺少批判性思维(思辨能力),可能会带来哪些影响?

童明:思辨能力是在教育过程中逐渐培养的,思辨能力在教育中缺失,意味着教育出了问题。一个民族的思辨能力萎缩,则意味着民族活力、民族精神的弱化,是严重的危机。

思辨能力首先表现为能看出问题,提出问题。美国的大学教学生这样的常识:如果你觉得某个论点的前提有问题,不要盲从。不盲从,课堂是活跃的思辨过程。思辨教育是国外大学的核心内容,将提高思辨作为通识课的基本要求,也渗透到专业课的各项内容,理工科、文科都一样。

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比,资质不相上下。但我们从小接受的应试教育,学生的思辨能力相对薄弱,不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辨就是创新。不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整个社会的创新能力就会弱化。

董毓:缺乏批判性思维,影响是全面、深刻、持久的。

具体来说,缺乏批判性思维的第一大影响,就是中国学生没有自主学习和创造新知的能力。他们无法独立、深入地进行学术分析、推理、辨别、判断和探究活动。如今,要获取知识还得远赴重洋去当西方学者,而这个“当学生”的大趋势百年来没有变的一大原因,就是我们没有把知识的“渔网”——批判性思维拿过来。

第二大影响是判断、决策和行动的非理性。这在今天触目皆是,比如舆论和网络中的各种虚假和受骗的言论浪潮。这种非理性的表现又反过来成为社会戾气横流的原因。

第三大影响是在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上。中国学生所谓高分低能,在人生、职场和社会中的表现就是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低。很多至关重要的技能,均根植于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中,而我们的学生没有得到这方面的培养。

谷振诣:缺少批判性思维会带来许多不利影响,最不利的影响就是使人丧失创新能力,在各方面只停留在模仿、拼凑或“新瓶装旧酒”的水平上。

首先,批判性思维强调独立思考,不独立思考就不能激发个体的思维活性,思维会僵化、死板。

其次,批判性思维强调开放兼容,这意味着尊重多元意见,因此只尊重一元意见的思维是不会有创新成果的。

第三,批判性思维强调理由和推理,欲使他人慎重看待自己的主张,就必须将它置于确凿的理由和严谨的推理之上,离开理由和推理,创新就会成为不切实际的幻想。

第四,批判性思维追求的目标是做出最佳的选择或判断,通过对论证的分析和评估,得出有充分理由支持的判断。创新的成功是由一系列最佳判断逐步实现的,每做出一个有充分理由支持的判断,就向创新的成功迈近一步,每做出一个草率、缺乏确凿理由支持的判断,就向创新的失败迈近一步。

2批判性思维(思辨能力)不足,是中国学生自小形成的短板。在您看来,进入大学后是否有可弥补的空间?应该怎么做?

童明:旧时的父权社会强迫女孩子裹小脚,现在的教育模式把学生的大脑也裹缠起来。中小学应试教育的弊端在大学现形。真要改,就从中小学改起。而思辨教育能否成为大学的重点,取决于我们愿不愿意让大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他们成为成熟的思想者,进而成为有责任、有担当的公民。如果观念转变了,思辨就可能回归。

美国的大学要求学生选一些并非自己专业的课程,希望学生从其他专业中学会灵动的思辨。授课的方法也很灵活。美国的很多名校,比如哈佛,有时会请两个不同学科的教授(比如历史学和心理学)共同开一门大课,两位教授的争论、对话让学子们开阔眼界。我国也可以如此。国内大学(甚至高中)可以设逻辑课,也可以让学生选修一些非专业课。通识课应该加入思辨训练的内容,由不同专业的老师从自己专业的角度传授思辨的方法。

董毓:批判性思维分技能和习性两大方面。习性是指具有批判性思维的精神和愿意运用批判性思维的个人品质和倾向,包括求真、公正、反思和开放几大方面,它们是良好运用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品德前提。

批判性思维应该从基础教育开始培养,尤其是习性,只能在基础教育阶段才能形成。大学阶段主要是学习技能,使学生在学术研究、决策和解决问题时,有一个强有力的方法可以遵循。所以,大学阶段应该专门开设强化批判性思维技能的课程,包括批判性思维的通用课程、批判性思维的阅读和写作课程等。

与此同时,将批判性思维的原理和教学法融入到各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这样形成一个系统和有力的教育模式,尽可能地弥补学生的技能不足。

谷振诣:批判性思维所倡导的理性美德和思维技能需要一个人终身进行训练,因而在人生的任何阶段都有弥补或进步的空间。

理性美德包括理智的开放、兼容、谦逊、公正、客观、严谨等思维习性;思维技能包括分析、理解、评估和重构论证的技能,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技能。因此,大学教育应当先从教育战略上重视批判性思维教育;其次,将批判性思维的方法和技术融入学科教学,改变只注重传授知识而忽视能力训练的传统教学方式。

3教师在引导、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思辨能力)上,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教师自身应该完成怎样的改造?

童明: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教学生,不是让他们死记固定的答案(更何况你的答案可能有问题),而是要教他们怎样提出问题,怎样分辨、分析、求证、归纳、评价、争论等。因此,教师在讲解一个文本或理论时,是展开一个思辨的过程,这是身体力行地实践思辨。

在美国的课堂里,学生可以举手提问,教师的讲授转入讨论。教师授课不但讲所然,也要讲所以然。除此之外,各种专业都在课堂上做 “presentation”的练习;学生领取作业之后,准备好提纲和材料,就一个问题提出观点,展示给其他同学并引起讨论。

有独立思想、讨论活跃的课堂才是好课堂。在西方,老师的权威靠的是学术思辨的能力,大家都尊重思辨过程。学术面前谁说得有理听谁的。如果大学里没有民主平等的思想,其他地方就更不可能做到。

编辑:李敏杰

01 02

关键词:思维 批判性 学生 思辨 教师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