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在中国美术馆看萧娴的“书中有我”

2017年08月02日 16:22 | 来源:澎湃新闻
分享到: 

康有为见到萧娴13岁时所书《散氏盘》铭文后,欣然赠诗云:“笄女萧娴写散盘,雄深苍浑此才难。”中国美术馆近期着手梳理二十世纪书法,一大展览便是萧娴书法展。

“国家美术捐赠奖励与收藏系列展:书中有我——萧娴先生诞辰115周年遗墨展”于2017年7月29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从蜕阁生平、大笔豪情和博涉多优三个方面对萧娴先生的书法进行阐述,展出萧娴遗墨100余件。

展览现场

萧娴家属将其书法《园古楼空五言联》等10件书法作品,一本印谱慷慨捐赠于中国美术馆,萧娴书法作品的入藏,极为珍贵地丰富了中国美术馆20世纪馆藏书法精品的收藏序列,体现了萧娴家属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就萧娴先生的书法表示:“其书以‘三石一盘’(石鼓文、石门颂、石门铭、散氏盘)为基,用工至勤,朝斯夕斯,一生不废。集奇气、豪气、磊落气、丈夫气于一身,得苍浑、厚拙、遒润书风。先生喜作擘窠大字,挥毫落纸如江河行地,如‘道登天门’尤见其豪迈胸襟。喜作对联,所择联语亦多气魄雄大,与其书风相表里,更觉浑然一体。其巾帼气概,磊落慷慨,不知折服多少须眉男儿。撰联‘书中有我,眼底无它’,道出其睥睨千古,独立苍茫的自信与豪壮!‘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大江东去,天马南来’又承寄其多少豪情!其书法的内在气韵暗合着上联与下联的音律、气势,成为形式与内容完美的整体!”

萧娴

萧娴先生(1902—1997),字稚秋,号蜕阁、枕琴室主。贵州贵阳人。13岁便写得一手好邓隶,曾有“粤海神童”之称。萧娴青年时代好交游,善饮、胆大,为人落拓不羁。北伐时,萧娴曾在广东参加了宋庆龄女士举办的慰劳会,以自己所书间距义卖得千元,悉数襄赞国民革命。20岁时,萧娴经朋友介绍去上海拜见南海康有为先生。康先生见到萧娴13岁时所书《散氏盘》铭文后,欣然赠诗云:“笄女萧娴写散盘,雄深苍浑此才难;应惊长老咸避舍,卫管重来主坫坛。”

萧娴早年崇尚碑学,深得北派三昧。篆学邓石如,得其朴厚;后习石鼓、籀文,益为高古;隶法石门颂;行书得力于石门铭,更从汉魏其他诸碑如张迁、华山庙、爨龙颜、郑文公等,汲取神髓,互为表里。中年遍历西南名山大川,后定居于六朝古都南京,平生瞩目自然,留情景物,故日月精华,山川奇气,洋溢笔端。淋漓见波涛之迹,奇拔得山岳之险。特擅擘窠大字,风云入怀,得意挥洒。纷披雄浑,每有“提笔四顾天地窄”之概。为书之道,关乎性情,通乎造化。萧书以温厚为形体,恣肆为气神,自成面目,影响当代。

萧娴

此次展览分为三部分,“蜕阁生平”部分简要介绍了萧娴先生的生平,展出作品10余件,按作品创作的年代顺序排列。萧娴,笔名蜕阁。“蜕阁”为何意?她曾自答:“蜕阁,就是退出闺阁的意思,人家说我的字不像女子写的,我就起了这个笔名。”纵观萧娴的一生,她的追求不能仅以蜕“阁”来看,她“蜕”的不仅是“阁”,是“蜕”而升华的生活信念。“蜕阁”深蕴着萧娴先生追求变化升华的愿景,这种愿景引领我们在领略萧娴书迹的同时,能够更为真切地体会到她热爱生活的朴素情怀。

“大笔豪情”部分展出萧娴作品40余件。“大笔”非仅指字之大小,其文字内容的选涉,文心豪壮,书生意气。“豪情”亦非仅是对山川物景的留恋,更多地在于表达由此而生发的世界大千的动静之态。“大笔豪情”体现的是萧娴书迹文书相合,相应生趣之妙,这是其书迹最为典型的特色,真性情的流露,观之浩然,使人心怡气正。萧娴先生在其《庖丁论书》中写到:“我爱榜书,因爱大物。诸如我爱长江,汹涌天际,我爱长城,屏障万里。”此中豪壮成于山川间,而发从芳墨,无拘无束,全从自然。

萧娴自题书斋名“枕琴室” 书于七十年代

“博涉多优”部分展出作品40余件,本部分立足于萧娴的书写关注,较为全面地展示其书迹的状态,使我们可以更为立体理解这位为书写奋斗终身的书者。亲情、友谊、志趣、修养乃至家国情怀等构成萧娴广泛的书写关注,这些关注,立本于她的实际生活。她将这种生活实际借助书写,以不同书体的实践进行表达。这些表达传达出来的是,一位令人尊敬的书者,乐观、积极而又平淡、随和的心念。

展览开幕当天,围绕展览举办了萧娴书法作品学术座谈会。展览呈现于中国美术馆5层展厅,将展至2017年8月6日(逢周一闭馆)。

自信于我 深沉似秋一一读萧娴先生

文/吴为山

二十世纪的书法史上有一位伟大的女书法家,以其苍浑、厚润的书风为世所誉,跻身一流,领一代风骚,她就是萧娴先生。

回顾二十世纪书法,帖学一派虽有海上潘伯鹰、白蕉、沈尹默诸人力挽狂澜,然终因势单力薄而日渐式微。在众多社会学术、文化精英的推波助澜下,特别是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中“魏碑无不美者”从理论上将碑派书法推上足以抗庭甚或以绝对优势压倒帖学的地步。

在实践上,以康有为、李瑞清、沈曾植、曾熙、李叔同、于右任、高二适、胡小石、林散之、萧娴、王蘧常、谢无量、沙孟海、陆维钊、徐生翁等为代表。其他以画闻名的书家如吴昌硕、徐悲鸿、黄宾虹、潘天寿、齐白石;以甲骨篆书闻名的罗振玉、董作宾等或以碑入帖,或以帖融碑,或取法甲骨金文,或取法章草简牍,以各种风格样式取法汇入到碑学的滚滚洪流中,成绩卓著,蔚为大观! 萧娴先生即是这股洪流中卓然独异的猛将。她以女性独特的身份与视角诠释演绎着大丈夫的豪迈与激昂,责任与担当。

先生字稚秋,号蜕阁,署枕琴室主,出生书香门弟。父萧铁珊追随孙中山先生,南社社员,工诗文书画。萧娴自幼随父习书,十三岁时于广州即以善作擘窠大字被誉为“粤海神童”。二十岁于上海得康有为赞赏,获题诗赞其“雄深苍浑此才难”,并正式拜康有为为师,其一生的书法实践与理论基础,就是在康氏的影响下走出的。书坛巨擘于右任等曾撰文《介绍大书家萧娴女士》推介其书艺。年少的萧娴,即已展露其在书法上的惊人才能与影响。

萧娴先生生于贵州,但她艺术的不断精进与风格的成熟与完善主要在江苏南京完成的。其时的江苏逐渐形成以胡小石、高二适、林散之与先生被合誉为“金陵四老”为代表的书家群体。四老之间,面貌不同,追求各异,相互砥砺,各臻异响,并以群体集中的呈现彪炳现代书史。林散之绍接黄宾虹清逸超然;高二适以章草风骨高昂古雅;胡小石受业清道人雄深劲健;萧娴则承康有为而致广大精微,堪称女中圣手。

萧娴《临石门颂册》(选页) 1965年

先生书以“三石一盘”(石鼓文、石门颂、石门铭、散氏盘)为基,用工至勤,朝斯夕斯,一生不废。集奇气、豪气、磊落气、丈夫气于一身,得苍浑、厚拙、遒润书风。先生喜作擘窠大字,挥毫落纸如江河行地,如“道登天门”尤见其豪迈胸襟。喜作对联,所择联语亦多气魄雄大,与其书风相表里,更觉浑然一体。其巾帼气概,磊落慷慨,不知折服多少须眉男儿。撰联”书中有我,眼底无它“,道出其睥睨千古,独立苍茫的自信与豪壮!“楼船夜雪,铁马秋风 ”、 “大江东去 ,天马南来”又承寄其多少豪情!先生喜执大笔,饱醮水墨,着纸则如犁耕大地,似春雨润物,其书法结体的张力和内在气韵暗合着上联与下联的音律、气势,成为形式与内容完美的整体!

萧娴先生豪迈一生中并不乏女性的柔情与温婉。在生活中,她是丈夫温柔的妻子,是孩子慈祥的母亲。在艺术上,虽然崇尚豪壮但不失精微,其小字的娟秀透露出女子特有的细腻柔情。其抗战流亡时所作诗集《劫余草》以小行楷书就,精美绝俗,亦可透见先生帖学之功。诗集中或述流离之苦:“呜呼歌兮歌正哀,劫灰飞尽望春回”;或寄雅意:“我爱清清竹,可以医吾俗”;其在家中常挂的寄思乡之情的“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更是体现了一位女书法家细腻而真挚的悠悠之情!

萧娴《浪遏飞舟》 1995年

我有幸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见识先生,并常听先生说古道今,观先生展纸挥毫。那个座落于玄武湖畔的寓居,院子里的杨柳、竹子在春天里新芽、新篁初露时,先生总是亲手抚之给予问候。

1992年秋,我为先生塑了一尊头像,基于对其书风及审美的认识,也基于对其艺术与人格的敬重。像塑好后,先生亲自登门造访,并健步一步一步迈上二楼,那气势宛如她书写时的神韵……

二十多年过去了,萧先生那脚步声依然回荡,伴随着她的书法成为二十世纪的文化记忆。今天,中国美术馆在梳理二十世纪书法,并组织有代表性大家进行系列展览时,萧先生毫无疑问名列其中!我们也十分感谢先生的家人向中国美术馆捐赠部分作品,这将为后世传承留下范本。相信,也坚信,此时的萧先生在那浩渺的书法天国当露出自信的微笑……

[萧娴先生书法欣赏]

萧娴《草书明月清泉五言联》 1992年

萧娴《书中眼底四言联》 1988年

萧娴《天长日升四言联》 1981年

萧娴《篆书荷风菊露四言联》


编辑:杨岚

关键词:中国美术馆 萧娴 书中有我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