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深·观察深·观察

机遇与挑战:“智能代工”现象观察

2017年08月08日 10:31 | 来源:半月谈网
分享到: 

编者按:无论人类是否准备停当,人工智能大潮确已来袭。

纵观世界历史,每一次工业革命都会带来生产力的跨越式提升以及社会结构的深刻改变。作为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人工智能对人们生产生活领域以及各个行业的波及之大、影响之广,或许超乎你我想象。

近日,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人工智能是影响面广的颠覆性技术,可能带来改变就业结构、冲击法律与社会伦理、侵犯个人隐私、挑战国际关系准则等问题,将对政府管理、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乃至全球治理产生深远影响。

在我国,人工智能在教育、医疗、养老、环保、司法等领域应用广泛,将极大提高公共服务精准化水平,全面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同时,我们也看到,“机器换人”“智能代工”现象在很多企业、行业屡见不鲜,虽然暂时还不至于出现大规模的失业潮,但已对大量普通劳动者的就业岗位造成威胁,对劳动者的职业技能、个体素质提出了严峻挑战。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在大力发展人工智能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智能代工”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与隐患,加强前瞻性预判,最大限度降低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确保未来人机协同发展,简单性、重复性、危险性任务由人工智能完成;劳动者的个体创造力得到极大发挥,转向更多高质量、高舒适度的就业岗位。

1121447509_15021542041191n (1)

“智能代工”大潮来袭

——机遇与挑战:“智能代工”现象观察(之一)

发布一个指令,大概只用7.5秒,便有一款产品下线;主刀医生坐在操控台前,由多个机械手臂实施外科手术;迎宾、点菜、送餐,机器人美女微笑着穿行在食客身边;无需押金,无须登记身份证,只需用手机扫一扫,无人酒店便会自动开启;通过手机查看空位,锁定导航,自动付款,停车难问题便迎刃而解……如今,人工智能已经走入百姓的日常生活。

智慧型“劳二代”崛起

渣打银行今年7月发布的一份报告中,调查了珠三角地区200多家制造企业,这些企业预计2017年工资平均涨幅达7.2%。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希望使用更多智能化产品来代替人工的尝试更为广泛。“智能代工”大潮汹汹来袭,既给产业发展带来全新机遇,也为经济社会提出严峻挑战。

苏州穿山甲机器人公司总部位于江苏省昆山市,在总部大楼餐厅内,该公司制造的机器人正在餐桌间穿梭;位于同一片区域的工厂里,则排列着几百台餐厅机器人,正在等待出货。

公司首席执行官宋育刚介绍,穿山甲机器人成立于2006年,主要经营送餐机器人等,每台价格约为3万元人民币,2016年销售额约为1200万元,2017年有望达到1.5亿元。

在江西省南昌市,一家面积仅有25平方米的we-go无人智能便利店在这个夏天可谓“火”了一把。“没有店员、没有收银窗口,琳琅满目的商品自选自取;选购商品后,1秒感应,3秒结算,5秒出门,方便又快捷。”90后消费者沈女士说。

we-go无人智能便利店创始人刘兰芳告诉半月谈记者,待第一家店步入正轨后,很快便会以南昌为原点,逐步在江西全省辐射铺开。

眼下,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风起云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孕育兴起,人类开始迈向大智能时代,“智能代工”的应用领域亦在不断刷新人们的认知。

在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排名首位的江苏徐工集团,生产车间悄然发生改变。半月谈记者在徐工挖掘机械基地中挖结构车间看到,工人热火朝天工作的场景已经消失,只见各种机器人在不同岗位上忙碌着,进行焊接、拼装……

“在动臂焊接方面,我们采用了行业智能化程度最高的柔性焊接生产线,焊接线会自动给机器人分配任务。全过程的自动化消除了人工操作的不稳定性,使质量得到保证,产能提高50%。”徐工集团副总经理、徐工挖机事业部总经理李宗介绍。

裸眼3D镜头传递高清影像,“章鱼爪”机械臂通过微创口探进患者腹腔,拨开、旋转、切割、缝合……采访中记者发现,引进先进手术机器人、运用全球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问诊”已在不少医院落地,智能医疗方兴未艾。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王共先认为,机器人手术创口小、出血少,患者术后辅助药物费用相对更低,且恢复时间更短。

王共先是江西首例使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完成手术的医生。2016年,他所在的医院共完成机器人单机手术841例,越来越多患者开始主动选择手术机器人实施治疗。在南京鼓楼医院手术室,记者看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约一人多高,主刀医生坐在操控台前,通过三维高清内窥镜观测,双手操作2个主控制器来指挥多个机械手臂进行手术。

“一旦医生熟悉机器人手术辅助系统,就都回不去(做传统手术)了。”机器人手术专家、鼓楼医院泌尿外科主任郭宏骞说,过去一些风险极高的手术,现在利用该系统,医生可以轻松完成。手术机器人传递画面放大10倍到15倍、三维立体,解剖结构呈现十分清晰,操作也更加精准;过去主刀医生在手术时需要一直站立,常常一站就是一整天,现在通过机器人协助,医生的疲劳得到显著缓解,手术效率大大提高。

专家表示,我国在人工智能开发领域成果斐然,目前已基本具备涵盖整个产业链条的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能力。继第一代传统劳动力后,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慧型第二代劳动力迈入寻常百姓家指日可待。

“中国智造”的下一个掘金点

扫地、擦窗有“智能代工”;警察指挥交通有“智能代工”;就连陪伴孩子,只要一声令下,“机器人书童”都能随叫随到……当“智能代工”走进生产生活的细枝末节,其需求量将是怎样一个数字?

相关统计显示,仅扫地机器人一项,近年来我国即以年均80%以上的速度增长。中科院原副院长、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谭铁牛预测,到2018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预计超过2000亿美元。

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说:“不久的将来,每个小孩都会有一个AI(人工智能)老师,每个老人都会有一个AI护理,每一辆车都会装上一个AI系统,AI会遍布中国……”

“当越来越多的场合体会到‘智能代工’的好处,需求量将会持续上升。”长期从事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交叉研究和教学的中科大教授陈小平认为,人工智能产业前景广阔,将是“中国智造”的下一个掘金点。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进程加快,劳动力短缺问题日益突出,“智能代工”的市场空间更加广阔。有数据测算,中国的劳动力人口从2012年开始减少,人手不足问题日渐严重,“智能代工”的需求很有可能进一步扩大。

“看看无人机就会知道,当需求爆发时,不能用一般的思路去看待。”宋育刚说,他坚信销售额增加10倍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刘兰芳坦言:“萌生开无人便利店的想法,是因为现在年轻人不愿意从事这类工作,加上人力成本越来越高,招工愈发困难。如今,虽然无人智能便利店在货品陈列、卫生打扫等工作上依旧需要人工完成,但省去坐店管理等环节,一家店可以减少30%的人力成本支出。”

采用“智能代工”的南昌华兴针织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春华说,一台设备可相当于50个人工,企业生产效率提高了三成。

不少受访企业家表示,在新一轮产业转移进程中,智能制造正引领传统产业逐步迈向中高端,实现“二次创业”。一些专家则认为,人工智能应用正从工业领域向家居服务、医疗康复、教育娱乐等领域快速扩张。随着应用逐步扩展,“智能代工”将迎来井喷。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未来的劳力者将是人工智能,劳心者治机器人就好了。”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李明说,人工智能不仅为社会治理带来高效、便捷的智慧化服务,而且将彻底改变人类的生活和工作形态。

人工智能引发就业思考

据国外专家预测,到2025年将有很多职业会因人工智能的出现而消失。工人、翻译、记者、保安、销售、司机、家政等职业都有可能被机器人所取代。

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仅2017年就有800万大学毕业生需要就业。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城镇新增就业要达到1100万人以上。

“如果一味地推动‘智能代工’,未来可能会对我国就业形势带来冲击,引发诸多社会矛盾。”采访中,有业内人士对此表示担忧。

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理事、财经评论员谭浩俊并不认同此类观点。他表示:“这只是一种假设,是假设机器人市场一直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可能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

随着“智能代工”走进人们生活,整个社会的商业结构势必也要随之进行格局更新,甚至重塑。

“发展智能制造,绝不是换几个机器人、多几台数控机床那么简单。”徐工集团副总经理杨勇说,徐工集团智能制造模式以智能化装备研发、工业互联网集成应用为抓手,通过智能化升级、制造过程信息系统的集成应用,实现研发及制造自动化、精益化、数字化和智能化,而这些恰恰需要对人类智慧的尊重和敬畏。

今年元旦起,南京埃斯顿机器人工程有限公司每月都为合作客户组织3天的技能培训,每次规模约30人。“机器换人,带来新的用工荒。”公司市场负责人赵鲁说,机器换了人,还要靠专业的人操作,不然买回去也玩不转。一些企业投入上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改造自动化生产线,但很多人不会操作,不少设备最终没派上用场。

被机器换下来的工人,究竟该往哪里去?“‘智能代工’后会出现劳动力过剩现象,应该建立新型劳动关系来适应这种改革,让人去做更高级的劳动。企业应该拿出更多的力量去培养员工向高等级方向发展,用过剩劳动力再造来缓解新的用工荒。”苏州市经信委副主任李忠说,机器换人不是简单地用机器替换人力,实质是以装备更新为载体的技术创新、工艺创新和管理创新。对于这一过程中出现的难题,政府部门要加强相关扶持政策的研究,同时积极组织机器人企业与需求企业对接,让智能化更好地“换”出新动能、新发展。

人类的思维和创新能力是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人工智能的发展也会衍生出许多新的职业。“人工智能的各项研究不是为了取代人类,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类。”李忠告诉记者。

谭浩俊认为,未来以人工智能行业为核心的相关产业、技术、服务类工作将成为国内乃至全球最吃香的“黄金职业”。只不过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与其忧虑,不如更新观念去获取新知,及时抓住人工智能环境下的新机遇。(记者 刘巍巍 陈毓珊)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机器人 智能代工 人类 机器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