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锐·评论锐·评论

“脱虚向实”是防控金融风险的牛鼻子

2017年08月09日 10:56 | 作者:盘和林 |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 

央行近日发布《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2017)》称,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要把货币政策调控与深化改革紧密结合起来,要把主动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1923051

金融安全已成为重要的国家战略。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着力防控资产泡沫,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今年4月底,中央政治局就维护国家金融安全集体学习后,7月中旬召开的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对金融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顶层设计。

金融安全已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议题。最典型的表现是,金融风险的隐蔽性、传染性、危害性以及宏观审慎管理,防“黑天鹅”(寓意小概率事件)“灰犀牛”(寓意大概率事件)等金融领域深奥的专业性知识和术语,本来是金融学者和从业人员们的专有名词,现在却已成为普通老百姓的谈资。

在人们的印象中,金融风险一般数十年一遇,或主要是局部风险,与一般人关系不大。那么,为什么今天如此引人关注呢?

这其中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一是现代经济体系金融化程度越来越深、领域越来越广,金融已成经济的核心之一,并被视为一国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二是金融风险甚至金融危机发生的概率越来越大,一旦发生,就有可能出现“经济海啸”,这一点让人心有余悸。为此,各个国家无不将金融安全视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防控金融风险极具现实意义。总体来看,我国金融形势良好,金融风险可控。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领域存在的问题不容小觑,金融领域的风险点多面广,隐蔽性、突发性、传染性、危害性强,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对金融领域的各类风险苗头,我们不能掉以轻心,更不能置若罔闻。

值得注意的是,继人民日报的评论文章中提到“灰犀牛”之后,7月27日中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中财办的官员还明确列出了目前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的五大“灰犀牛”,包括影子银行、房地产泡沫、国企债务杠杆、地方债务以及非法集资的问题。中央这种不回避当下中国经济风险点的做法,令人欣慰。

金融风险形成原因很复杂,经济学不少观点甚至认为,金融风险往往是金融行为与生俱来的伴生品,是一种金融现象。防控金融风险的各种学说理论层出不穷,在金融学专业教育中往往都是一本“大块头”核心教材。

俗话说:“千条线,一根针。”我们梳理金融风险的“千条线”后,发现服务实体经济是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一根针”。金融学理论认为,运转良好的金融体系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将资本分配到最具生产性的用途中。反之,金融体系运行不畅时,严重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使得金融市场无法有效地将资金从储蓄者融通给具有生产性投资机会的居民和企业时,即“脱实向虚”,最终引发金融危机,金融市场运行效率的损失会导致经济活动的急剧收缩,引发系统性风险。

为什么说“脱实向虚”会引发金融危机,进而传导到整个宏观经济引发系统性风险呢?经济学认为,实物资产决定了经济中的财富,而金融资产仅仅代表人们对实物资产的索取权,假如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不匹配时,金融资产的索取权必然大打折扣,即形成资产泡沫。泡沫一旦破裂,必然引发实物及金融资产价格的急剧下跌与企业破产、失业为特征的金融市场大动荡,即金融危机。

当然,当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时,也能产生极大的促进效应。现代金融学告诉我们,金融资产能使我们创造经济中的大部分实物资产,在经济发展尤其实体经济增长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事实上,实物资产都有一定的风险,例如,福特汽车投资建厂时,没有人能够知道这些工厂可能产生多少的未来现金流。而金融市场交易的各种金融工具,可以使偏好风险的投资者承担风险,使厌恶风险的投资者规避风险,如股票、债券、信贷等。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服务实体经济才是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牛鼻子”,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金融发展滞后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防范系统性风险不能仅仅靠“守”,更要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进行一系列深化金融改革。“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唯有深化金融改革才是维护金融安全的最大保障。

(作者系财政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金融 风险 经济 资产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