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

青藏民艺行走(之二)

2017年08月14日 09:57 | 作者:​潘鲁生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B20170812002-zx6

藏族唐卡艺术


大山深处的藏娘唐卡

从玉树州驱车3个半小时沿通天河流域一路北上到达仲达乡歇格村,就来到了传说中的藏娘地区。山路婉转地到达目的地,桑周寺在蓝天的映照下格外夺目,人们围绕着桑周寺院、藏娘佛塔平静地转动经轮,安定祥和。

藏娘地区位于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结古镇以北,沿通天河北上约120公里处,史称“佐年”“佐年德哇”,通天河两岸的多同、格松达玛、叶达、次嘎、仲欠、直格、尕达、歇格8个部落,又称佛画八村,这里历史上农耕和游牧生活结合,自给自足。现行政划分为仲达乡歇格村,桑周寺是一所藏传佛教萨迦派寺院,藏娘地区因藏娘佛塔而得名。这里家家户户都能找出几幅老唐卡,一点也不足为怪。

我们拜访了从事藏娘唐卡绘制的昂文色格、尼玛才仁、才仁巴丁、白玛久乃、更松曲扎等画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在交流中,画师回顾了藏娘唐卡的来源,一个传说是,这里最早的画师是印度王子弥底嘉那,早年出家冠名玛哈班智达,由于入定后得知生母投生一户藏区人家颇受煎熬,为超度母亲来到康区,在藏娘建造佛塔,在此传法,并向当地群众传授唐卡的绘制技艺。故事讲述了孝道,说明了藏娘唐卡与印度佛学之间的渊源关系。另一个传说则是,两兄弟学习唐卡艺术,后来分别定居于藏娘和热贡,各自传播技艺,产生了藏娘和热贡两地的唐卡艺术。故事反映了藏娘唐卡和热贡唐卡的同源关系和唐卡艺术的家族式传承方式。藏娘唐卡此后陆续出现了拉丹、玛燕·曲珠、热恩等著名的画师。

藏娘唐卡的传统技艺有一套严格的学习方法:首先,在一块特制的23×73CM的小黑板上练习线描,藏娘唐卡画师昂文色格称这个黑板为“总烈”,这是学习的第一步。通常学徒要在总烈上画3年的草图,才可以在画布上绘制唐卡。在总烈上,要先练习释迦牟尼的佛头线描,画出佛头的直径和横线,按照度量经尺寸,打出释迦牟尼像的草图;接着在老师的指点下学习绘画释迦牟尼五官、头和身体后,继续学习画绿度母的头和身体、释迦牟尼佛的画像,两尊佛熟练后要学习单佛文殊菩萨和金刚大手持画像;直到熟练绘制释迦牟尼、绿度母、文殊菩萨、金刚大手持等佛像画像。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再学习花卉、山川、河流、鸟兽等内容的画法。在绘制白描的同时,背诵和掌握度量经的比例尺度,在画布上绘制框架及打草图,如古宝髻四指、额头四指、面部一磔、颈喉四指、上身1/12、下身1/12、腰四指、大腿八指、膝盖四指等内容。度量经是绘制藏娘唐卡的关键技术,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掌握了在总烈上按照度量经绘制草图后,才可以在画布上绘制佛像和描绘色彩,色彩的绘制通常最少需要学习1年的时间。最后一步是开眼和勾线,师傅认可后才可以出徒。由此可见,藏娘唐卡对于度量经的掌握遵循了十分严格的训练要求。

应该说,唐卡艺术是哲学、图像学、历史学和藏族艺术史及各学科的宝库,不仅反映藏族美术发展演变的历程,它在现实生活中被实践的情况也具有丰富内涵。一方面,唐卡艺术严格遵循佛教的法度,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稳定性。如藏娘唐卡的色彩严格按照经文里的规定绘制,严格遵循宗教仪轨要求。色彩的选择在经文中有标识,佛像的法身、底座的色彩必须遵循色彩符号规定,不可以随意更改。藏娘唐卡色彩厚重,主色分为石青、石绿、朱砂、黄丹、白色5种母色,由这5种基本色调和出的复合色成为20多种子色,混合皮胶调和使用。另一方面,在佛教造像的法度约束下也存在个体的创新和文化的交流,唐卡在形式与内容上也存在变化。仅就使用的原料而言,历史上藏娘唐卡的颜料发生过一系列变迁:20世纪50年代前,藏娘唐卡采用天然矿物色来绘制;80年代以后,广告色被广泛使用,传统色彩制作技艺面临失传的危机;90年代后期,人们重新重视传统色彩的制作和使用,至今藏娘唐卡基本恢复使用传统天然矿物色绘制唐卡。

由于地理位置封闭,藏娘唐卡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但藏娘唐卡艺术的地域特色也得到较好地保存。今天的藏娘唐卡已经广泛引起政府、社会、学者的关注,其完整的造型体系和有序的传承方式为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我们期望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关注藏娘唐卡的传承与发展,以可持续的方式传承的同时,给当地艺人带来更多的机会,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保持藏娘唐卡的艺术水准,更多地发挥地方文化的优势。

米宁洛唐卡技艺

在青海囊谦县,我们走访了唐卡画师桑买,调研了米宁洛唐卡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情况,深切感受到唐卡美好纯净的艺术与精神世界。

“米宁洛”是音译,以创始人藏药医师米拉东周而得名,“米”即药,“宁”即旧,“洛”即派,合起来就是使用旧藏药法绘制唐卡的技艺。相传14世纪末米拉东周创新了米宁洛唐卡的画法,逐渐形成了包括颜料制作在内一套全面的造型与工艺体系,在藏区乃至印度和尼泊尔广为传播,这种绘画技法在康区囊谦王室及囊谦众多寺院颇受欢迎,流传至今。

我们走访的画师桑买,是出生于囊谦县香达镇前买村宗杂社的“60后”,他从6岁起学习藏文读写,从14岁起拜见名师画家,自1988年至1998年在叔叔才旺义西处全身心学习实践唐卡画和壁画。由于囊谦米宁洛唐卡技艺包括唐卡绘制、颜料工具的制作两个方面,桑买按照叔叔教导的传统技艺,全面学习。据桑买介绍,基本的绘制顺序是先画佛祖的轮廓,而后从蓝天山水由远及近地上色。上色的顺序为白色——浅蓝、浅绿———黄色———褐色(即米粉色)、蓝色、绿色——大红、橘红———黑色,最后勾勒细节,勾勒的时候先用红色,然后用深蓝色。通常学习度量经绘制白描的时间要3年左右,非常注重基本功的训练。每个佛像的色彩在经书中都有固定的规范,不能随意改变。桑买还举例说,藏族有一些口谚来描述色彩搭配的规律,比如红蓝色搭配“像哭”,说明这种搭配不好看;红色和白色搭配就像有人开口笑,说明“欢快”;红黄搭配的色彩就像活佛的袈裟一样,说明“喜庆”……这些都是传统唐卡绘画过程中形成的造型规律和法则。按照传统技艺的要求,桑买先后完成了拉托佐孜寺、囊谦仓康格寺、宗杂乃嘉玛寺、代东寺、尕扎西寺、达那寺、仓桑寺、东纳拉琼寺、杂多县苏如寺等很多寺院的壁画和唐卡。

跟随叔叔学画多年,桑买秉承了米宁洛唐卡的传统技艺,他绘制唐卡使用的颜料和画笔都是自己制作的,尤其是绘画颜料,他从囊谦县周围寻找并按照古法制作,现在他还把制作的颜料销售给其他画师。颜料制作的方法,是采用当地矿物和植物,矿物色使用矿石进行捣磨、筛选,提取出不同的颜料,调和皮胶使用;此外还就地取材一些当地的花卉提取植物染料,与矿物色一起使用。毛笔的制作选材于当地的一种猫科动物尾巴根部的细毛,这种毛制作的笔挺扩、纤细,可以绘制出细致的画面。在访谈中,桑买反复强调希望像自己的师父一样,一代代把传统米宁洛唐卡绘制技艺传承下去。

如今,桑买广收贫困农牧民子女,提供免费食宿、器具,免除学费、书费,传授米宁洛唐卡技艺。他要求徒弟们在绘制唐卡时要专注,崇尚按照古法和清净之心来绘制唐卡,保持传统的绘制方法。在业余时间,桑买还制作雕塑和面具,他并不希望自己的团队过分商业化,更愿意将这种技艺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米宁洛唐卡,将祖辈传下来的传统唐卡绘制技艺发扬光大。

在调研中我们感受到,唐卡作为典型的民族文化符号,不仅是苍茫雪域高原的精神绘画,是慈悲清净情怀的流露,也是我们民族民间对真善美追求的体现,如今的传承与发展具有艺术文化的深远意义。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唐卡 青藏 绘制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