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读·榜样读·榜样

海派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017年08月18日 09:51 | 作者:曹玲娟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分享到: 

文化格局 整体构建

从中华艺术宫到世博会博物馆,重大文化设施年年扩容

从2013年起,上海几乎每年都有一处重大文化设施落成,如中华艺术宫、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国际舞蹈中心、上海世博会博物馆……占地2平方公里的世博文化公园、上海博物馆东馆、上海图书馆东馆等重大文化设施也即将开工建设。

1502827850427_1

以2020年建设成为国际文化大都市为目标,上海迎来新一轮文化空间格局的突破性发展。“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填补空白,到本世纪初拾遗补缺,上海新一轮文化设施建设正在充实内涵、均衡整体布局。”上海市委宣传部发改办主任胡明华说。

黄浦江两岸星罗棋布的文化地标,密密织起的城市文化保障网,让文化设施与市民亲密接触。家门口就有社区文化中心,一个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已然形成。

1502827837605_1

设施齐全,活动丰富。上海市群艺馆馆长萧烨璎自称“表姐”,2013年首届上海市民文化节以来,她年年牵头编制该节活动总表。作为覆盖面最广、参与面最大的文化项目,上海市民文化节活动贯穿全年,分春、夏、秋、冬4个阶段推进,今年仅春季活动项目就达6000余个。

一团一策 分类改革

18家国有文艺院团一年演出超万场,观众447万人次

2015年上海全面启动“一团一策”改革,扎实推进国有文艺院团分类改革,在全国蹚出一条院团改革新路。

芭蕾、交响、歌剧、沪剧、越剧、评弹……上海拥有18家国有院团,改革放手让不同院团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殊途同归:激励原创、鼓励演出、培养人才。

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感慨:“‘一团一策’背后,是对艺术规律的充分尊重,是同各院团实际情况的有机结合。”近年来,上海沪剧佳作频出,反映安徽齐云山普通母亲故事的《挑山女人》,感动无数观众,荣获“五个一工程”优秀奖;《邓世昌》等新创剧目又紧紧跟上。

让讲中国话的传统文化在上海根系更繁茂,让与世界共振的市场文化更好打入国际市场。“一团一策”改革当年,上海18家院团新创或改编大型作品58部,全年演出超过万场,观众总计447万人次,同比增加24万人次。

这个夏天,上海昆剧团演职人员“一直在路上”,辗转广州、深圳、昆明等地全国巡演,又顶着酷暑集训排戏。昆剧“临川四梦”巡演全国的订单多得接不过来,上海芭蕾舞团的豪华版《天鹅湖》世界巡演已订到2019年。

文化产业 异军突起

文创成为新支柱产业,占GDP比重超12%

“十二五”期间,上海市文创产业总产出和增加值从“十一五”末的5499亿元和1673亿元,快速增长至2014年末的9054亿元和2833亿元。2015年,上海文创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实现增加值3020亿元,占上海全市GDP比重12.1%,年平均增长率接近14%,比“十一五”期间占比5.5%有了大幅增长。

2014年10月,上海市9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上海电影发展的若干政策》,其后上海电影票房每年以两位数增速增长。截至2016年年底,上海拥有剧场135个,近5年新建改建或拓展功能投入使用的专业剧场近20个;图书馆238个,总面积52万平方米,比2010年增加10.4%,全部纳入异地借还“一卡通”服务体系;全市125家博物馆有96家免费开放;76家美术馆每年举办展览数从2012年的260场,上升到2016年的近500场;2016年,走进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的上海市民累计超过6000万人次。

传承文脉 固本培元

描绘“中华创世神话”画卷,展现中华文明绚烂源头

尚长荣捧来京剧《廉吏于成龙》中的一个道具箱。戏里,这箱中装满于成龙各地为官时的泥土;戏外,这是创排该剧时,尚长荣亲手从山西吕梁捧起的一把泥土。这箱于成龙家乡的泥土,陪伴着这出戏的创排、演出与传承。如今,又将陪伴他倾囊相授带出的一批中青年演员,带来传承版的《廉吏于成龙》。

“经典,不能只定格于某一时期的奖状上,要得到活态的传承。”上海京剧院院长单跃进说。

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源头在神话里。2016年年初,上海启动了“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系统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播工程。这项基础性工程,旨在梳理中华文明绚烂瑰丽的缘起,挖掘中华创世神话的文化底蕴,为中华民族复兴伟大事业提供文化源头支持。这项浩瀚创作工程初步规划历时3年,涉及文艺各领域创作,为中华文化固本培元。

该工程的连环画绘本已出版,一摞18册,冯远、施大畏、罗中立等当代知名画家及部分青年画师的《羲娲创世》《伏羲创八卦》《女娲补天》《炎帝的三个女儿》中,中华神话人物鲜活呈现。

融通世界 海纳百川

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用贸易方式促进文化交流

2016年初夏,上海迪士尼乐园举办了特别的开园仪式,邀请过去一年中到访乐园的游客们参加。一年前,这个改革开放以来引进的最大现代服务业项目,从纸面变成了现实。

上海向来是对外文化交流的天然良港。最新考古发现显示,早在唐宋时期,这块土地已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

文化交流,于今为盛。上海“一年四季有四节”:春天的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初夏的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夏秋之交的上海书展;秋冬时分的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这是人民的节日,也是优秀文艺作品走向世界的舞台。

知名文化企业、重点文化项目纷纷落户上海自贸区,自贸区文创改革先行先试效应不断扩大。“用贸易方式促进文化交流繁荣,是上海的创新举措。”位于上海自贸区的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运营方负责人任义彪说,“采用‘政府推动、企业运作’模式,基地努力突破文化贸易瓶颈,开辟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新路径。”

●小说《繁花》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沪剧《挑山女人》获中宣部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十四届文华奖优秀剧目奖等18个国家级和省部级奖项,主演华雯获中国戏剧梅花奖。

●第一部3D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获2015世界3D电影最高奖“金卢米埃尔奖”。

●上海昆剧团完整“复原”汤显祖剧作,成为国内唯一有实力演出“临川四梦”的昆曲院团。

●2016年,上海影院数和银幕数跃居全国第一,年增长率均达20%。上海拥有影院280家,票房30.37亿元,在全国城市中称冠。

●截至2015年,上海网络文学占全国市场份额达90%,网络游戏占比超过30%,网络视听占比25%,数字出版产业营业收入超650亿元,互联网金融领域全国第三方支付业务量的60%汇聚上海。

《 人民日报 》( 2017年08月16日 15 版)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上海 文化 传承 改革 院团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