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用影像讲述中国故事

——谈对摄影“特定性瞬间”等问题的思考

2017年08月21日 14:22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演讲人:王瑶

演讲人简介:

王瑶,著名摄影家。现任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曾任新华社副总编辑、中国新闻社副总编辑。1992年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1999年入选荷兰乔普·斯瓦特世界新闻摄影大师班;2002-2003年在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做访问学者;先后获得世界新闻摄影“荷赛”金奖、中国新闻奖、范长江新闻奖;曾获全国十佳摄影记者、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美国、巴西等国博物馆及个人收藏。在中国美术馆、台湾红馆举办“粉墨人生”个人摄影作品展;出版《中国故事》、《后911》、《看不见的京剧》、《当代中国》系列、《家园》系列等个人摄影作品集,出版《王瑶谈摄影》系列专著、主编《当代中国新闻摄影发展史(1978-2008)》等。

编者的话:

摄影是瞬间的,也是静止的,它是造型艺术的一种。用影像记录生活,是当下流行的一种方式,镜头下静止的人和物可以“说话”,是摄影的力量和魅力所在。本期讲坛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王瑶在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上的演讲,她以自身丰富的摄影经验对当下人们所关注的摄影中的问题进行解答,并讲述镜头下的中国故事。

摄影是什么?

我是从事摄影的,摄影很常见,还是有很多人会问我,什么是摄影?摄影有没有定义?当然有!摄影是摄影主体借助某种拍摄媒介,以影像的方式对客观外在进行的瞬间记录。摄影术自1839年公之于世以来,已有170多年的历史了。有关的摄影史和摄影理论著作,也有很多。从这些著述和我的摄影经历思考,摄影作为一门艺术,它记录着人们的生活、展现着人们的情感、表达着人们的思想。

那么,作为瞬间记录的摄影,它记录什么?有哪些记录方式?又该如何更好地记录?这通常成为人们最关注的问题。它们既相对独立,又互为关联。如果说还有第四个问题的话,那就是影像的展示与传播。这也很重要。

“摄影记录什么”既涉及所拍摄的客观物象状态,也关系到摄影主体的主观选择。就客观物象而言,有社会现象、人物、事件,也有自然景物,以及宏观和微观世界等等,这些决定摄影的分类;从主观选择来说,取决于拍摄者关注什么内容,聚焦哪些对象。面对一定的客观外在,也包括某种非客观的外在,记录什么,不记录什么,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机械反映。记录什么是一个主客观统一的过程。

“摄影记录的方式”从客观上来看,整个摄影史,都在反映它的变化和发展。首先是科学技术方面,从摄影术公布之后,湿板、干板、小型照相机、数码相机、智能手机以及数字技术和互联网发展起来的其他新媒介……科技的发展影响到摄影怎么样去记录物象。当然,也还有摄影艺术问题,其中不仅有观点的差异和论争,在实践中,也反映为某些现象风格流派的兴起和衰落。龙憙祖在《中国近代摄影艺术美学文选》“代序”中说:“摄影是科学,同时也是艺术。”内奥米·罗森布拉姆也在《世界摄影史》中说:“摄影,不仅是科学和技术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和艺术理念的结晶。”

“如何更好地记录”与前两个问题密切相关,甚至是密不可分,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个没有终极答案的问题。其中既包含对规律的把握、手法的运用,体现为主题和内容的选择、风格的差异;也涉及技术的开发和工具的运用,甚至扩展到影像的构成、编辑处理和呈现效果等。

从摄影实践本身来说,处在一定阶段、条件和环境中的摄影人,要解决好如何更好地记录问题,关键有二:一是如何运用好记录工具、解决好记录的方式;二是成为一个怎样的摄影人,以什么样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审美意识来呈现这个现实的世界。前一个问题显而易见,众所周知,后一个问题涉及摄影人的综合素养、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审美情怀,而这点常常容易被忽略。台湾当代著名摄影家阮义忠先生曾感叹:随着数码相机的普遍运用,摄影艺术里珍贵的人文精神开始稀落。

我认为,理想信念和人文精神,这是摄影不能丢弃的灵魂。我们要用双手去呵护它,用这个灵魂之光照射我们的创作之路。

在当今信息化、工业化飞速发展和多元文化交汇之中,催生出一些新的文化和气象,昭示着未来;同时,一些传统正在消亡,一些珍贵的人文现象正在被侵蚀,还有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等,都需要摄影人进一步去关注。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外同仁意识到这些问题的深层危机,并通过影像记录了这些现象,表达了关切和忧虑,这些影像体现出强烈的价值准则和趋向———人文精神、悲悯情怀。

编辑:杨岚

1 2 3

关键词:用影像讲述中国故事 影像讲述中国故事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