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

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

2017年08月21日 15:00 | 作者:彭谦 李阳 | 来源:中国民族报
分享到: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全面深入地阐述了“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提出并明确“确保民族地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系列重大举措、重要部署和重点任务,为新时期深入推进民族地区加快科学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明了方向。“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也不能少。”这是新时代背景下党中央实现各民族全面小康的坚定决心。全面脱贫,共享小康,任务光荣而艰巨。

一、 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一些民族地区群众困难多、困难群众多,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难度较大,必须加快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不能落伍,民族地区不能掉队。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国家大力支持下,民族地区发展成就显著,但仍然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和问题:

(一)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持续拉大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沿海发达地区的倾力帮助下,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建设成果巨大,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民族地区经济增速快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仍在拉大。从全国范围看,民族地区整体滞后的状况仍然没有改变;与东部地区相比,民族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虽然快,但由于市场经济起步晚,基数小,总量差距在扩大,发展质量的差距也更大。尤其是民族地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生存条件较差,解贫脱贫的难度更大。

(二)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仍然薄弱

民族地区综合经济实力虽有所增强,但自我发展能力仍然薄弱。一是自然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系统稳定性低,承灾能力弱,易遭破坏且难以恢复,治理难度日益加大,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生态制约明显;二是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产业层次低,工业化、市场化、信息化程度低,多数产业处于低端,竞争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不强;三是区位与交通存在边缘化与封闭性,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性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不强,劳动力文化程度低,民营经济、县域经济实力不强、带动力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依然艰巨。

(三)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较低

民族地区社会事业全面推进,但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仍然较低。民族地区大多位于中西部地区,地理上较为偏远,自然条件较差,基础设施落后,加之人口居住分散,公共服务半径大,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成本高。目前,民族地区社会文化事业等重点民生领域发展滞后的态势仍未根本改变。如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基础教育薄弱、就业创业难度大、医疗卫生事业投入不足、社会保障水平低且覆盖面不广、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困难、文化服务水平与能力不高且不能充分满足现实需求等。这些都表明,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度更大,问题更多,需要更大的支持力度,才能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 确保民族地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

确保到2020年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没有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

(一)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是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根本立场,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必然要求。团结稳定与繁荣发展两个方面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只有立足于繁荣发展缩小差距,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才能筑牢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基础。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是党中央坚定不移的方针。

(二)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是实现平衡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逐步扭转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民族地区的发展要同国家的整体发展相结合,与民族地区的特殊情况、特殊困难、特殊问题结合起来看,应解决好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发展的边缘化困境,协调好民族经济的均衡发展,在把“蛋糕”做大的同时,更需要考虑如何把“蛋糕”分好。

民族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增长空间,有其丰富的资源和特色优势,民族地区新一轮的快速发展必将助于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扩大经济体量、消化过剩产能、优化产业布局,确保能源供给、拉动国内消费需求,有效应对和抗击难以预料的风险和挑战,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更为重大的战略支撑和保障作用。通过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有效平衡区域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处理好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近期利益与远期利益,才能保证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三、 实现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突出“四个方面、八项重点”

实现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当前,必须从实际出发,把握好现实情况和阶段性特点,突出重点和关键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确保民族地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做好“四个方面、八项重点”工作:

(一)紧扣民生抓发展,重点抓好就业和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我们党和政府做一切工作出发点、落脚点都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民生问题始终是国家的大工程,“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国运”,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氛围和生活环境是各族人民共同期盼的。要把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社会进步和增加群众福祉紧密结合起来,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民生为导向,多办一些顺民心、惠民生的实事,让各族人民更好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民族地区要实现同步小康,必须坚持就业为先、教育为基,走民生型发展之路。

就业是民生之本、稳定之基,是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就业是改善民生最直接的方式,必须结合民族地区实际,多措并举,扩大就业,切实把就业这个民生头等大事抓好。一是要立足当地,努力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岗位。大力发展农牧业、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服务业、旅游业、特色技能型产业等。二是完善并落实各族群众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做好当地劳动职业技能培训、引导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三是做好各地务工经商的少数民族群众服务管理工作。在为其提供公共服务、保障其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加强就业服务和指导,提高他们的就业创业能力。

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大力发展民族地区教育事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基础性、长远性的工程。首先,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教育结构,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各类教育事业的协调发展。其次,要加大对民族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完善保障措施,改善民族地区教育基础设施条件。再次,要大力提高民族地区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技能,解决师资数量不足的问题,确保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最后,要突出抓好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开展有利于劳动者来之能学、学之能会、会之能做、做之能富的多形式的职业技术技能培训。

(二)发挥资源优势,重点抓好惠及当地和保护生态

资源丰富是民族地区最大的优势。民族地区地大物博、自然资源尤其是能源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民族地区的地理景观独特而多样;民族文化特色鲜明、人文自然旅游资源丰富。支持民族地区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是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第一,发挥能源矿产优势,布局建设能源资源项目。支持重大产业项目向民族地区优先布局,进一步完善资源开发利益分配机制,使民族地区切实从中受益,提升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综合能力。第二,发挥特色资源优势,推进特色产业建设。加快民族地区特色经济种养作物的开发和利用,并支持民族地区小微企业的发展,通过商贸经营活动将特色产品利用一体化模式发展起来,大力发挥特色产业优势,打开国内外市场。第三,结合自然文化优势,打造特色旅游业。加强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加快旅游商品加工业、生态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民族风情游等旅游业,依托特色旅游产业发展,力争在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大有作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动形成一批在全国具有影响的主导优势产业链,切实把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这是确保民族地区全面同步实现小康的重要基础。

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要重点抓好惠及当地和保护生态。一方面,要通过精深加工、产业链延伸、吸纳当地就业、利益分配调整等途径,把民族地区资源开发的利益更多地留在当地,通过资源开发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和广大民众脱贫致富,形成民富区强的发展格局;另一方面,要切实把生态保护放在重要位置,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民族地区既是资源富集区又是生态脆弱区,属于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保护生态环境的任务十分繁重。要树立生态第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率先在民族地区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加快资源税改革,切实做到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

(三)搞好扶贫开发,重点抓好特困地区和特困群体脱贫

民族地区要实现全面同步小康,关键是搞好扶贫开发。民族地区贫困人口数量多,贫困发生率高。按照新的贫困标准,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有11个在民族地区;片区内的680个县中,有351个属于民族地区,其中155个属于主体功能区限制或禁止开发县。这表明,民族地区是全国扶贫攻坚战的主战场。解决贫困问题是实现全面同步小康的关键,要从根本上改变民族地区目前整体相对滞后的状况。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多次深入贫困地区调研,深刻指出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核心是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把扶贫开发作为民族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扶贫工作中,坚持改革创新,做到科学扶贫、精准扶贫、内源扶贫。立足当前,着眼2020年,我们要瞄准特困地区、特困群体、特困家庭,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扶到家庭,力争用5到10年时间实现民族地区贫困家庭和困难群众稳定脱贫。

新时期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要坚持民族与区域相统筹、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相统一、“输血”和“造血”相结合,整体推进与精准到户相结合,政策活力与内生潜力相衔接,重点抓好特困地区和特困群体脱贫,重点要培育自我发展能力,不断释放民族地区的发展潜力。脱贫攻坚工作关键在精准,一方面要瞄准特困地区,抓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依靠产业扶贫、科教扶贫、定点扶贫、移民扶贫和金融扶贫等方式,构建多元化扶贫新格局,增强特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另一方面要瞄准特困群体和特困家庭,在对贫困户进行科学识别和建档立卡的基础上,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扶贫到村到户,因村制宜、因户施策,切实提高扶贫效率。

(四)加强边疆建设,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和对外开放

边疆地区多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区,是国家对外开放前沿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屏障。目前,我国边疆地区基础设施仍较薄弱,生产生活条件较为艰苦。加强边疆建设,维护边疆稳定,既是巩固民族团结和国防的需要,也是边疆民族地区实现全面同步小康的重要保障。边疆建设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第一,要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大战略建设,加快沿边对外开放,完善沿边开发开放空间布局。利用自身独特区位优势和现有合作基础,把中心地区建设成为沿边对外开放的高地。第二,要继续实施好、推进好兴边富民行动。兴边富民行动要坚持以“富民、兴边、强国、睦邻”为宗旨,把民族因素与边境因素相结合,把边境地区各族群众的迫切要求与现实相结合,重点解决边疆地区各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重点改善边疆地区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第三,要继续加快铁路、公路、民航、水运、管道的建设,形成对长期发展起支撑作用的区域性大动脉。面向边疆农村牧区,要打通“毛细血管”,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全面推进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通路、通水、通电等建设工程,为兴边富民打好基础。

当前,加强边疆建设重点要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和对外开放。基础设施落后是边疆建设要突破的“瓶颈”,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愿景着眼点是欧亚大舞台,这对民族地区特别是边疆地区是个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要在边疆地区实现对内畅通无阻、对外互联互通,使基础设施建设与“一带一路”建设无缝对接、全面嵌入,实现边疆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在对外开放方面要“走出去”、“引进来”,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增设一批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边境经济合作区、互市贸易区、综合保税区等,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打造对内对外开放的“新热土”。把“向内看”和“向外看”结合起来,利用自身优势,通过市场机制和沿海地区连接起来,吸引资金和技术,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使民族地区、西部地区成为在亚洲连接东西的重要腹地,成为最有活力、最有后发优势的地区。

总之,新形势下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要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改善民生为首要任务,以扶贫攻坚为重点,以教育、就业、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为着力点,以促进市场要素流动与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贯通为途径,把发展落实到解决区域性共同问题、增进群众福祉、促进民族团结上,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民族地区特点的科学发展路子。(彭谦李阳)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民族地区 发展 全面 扶贫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