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动物与动物学家”的寓言

2017年08月21日 15:13 | 作者:邢千里 | 来源:美术报
分享到: 

几年前,艺术家方力钧和批评家彭德之间有过一次先有动物还是先有动物学家的争论。彭德认为先有动物学家,然后才有动物,动物是在动物学家的归类下被命名、被传扬的。动物因命名而存在,知识先于事实,命名构成世界。而方力钧则不无嘲笑地反驳说,失去动物的动物学家如何会没有饭吃,没有水喝。没有动物,动物学家就无从谈起。动物没有被命名,并不妨碍它去撒野,去搏斗,去撕咬,去谋生,但没有动物,动物学家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艺术家常常指责批评家对艺术不甚了了就信口开河,很多人连画笔都没摸过只会扯上一大堆似是而非的概念空谈艺术;而批评家则以母鸡和鸡蛋的关系进行揶揄:是母鸡下了鸡蛋没错,但真正了解鸡蛋的,如鸡蛋的营养成分、物理结构,鸡蛋的不同烹饪方法对营养的影响甚至外形的美感等等,当然是人而不是母鸡——虽然你可以说这些都是强加在鸡蛋上的人类自己的视角,但它们的确与鸡蛋有关而且使鸡蛋本身的内涵和外延变得更加丰富。

相比批评家,今天艺术史学者面临的质疑可能更为普遍。批评家至少还是在针对作品和艺术家进行言说——不论艺术家是否服气,还有相当部分的感性成分在,即审美和情感的体验,这也是艺术家最为看重的作品的核心所在。而艺术史学者更强调的是跨学科的多元化视野,将更多的兴趣和精力放在了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角度的理性化延伸阐释上,距离作品本身却越来越远。人们希望通过艺术史学者的文字更好地走进作品,感受艺术家的才华和灵魂,但这些文字总让人感觉看上去好像在言说作品,但细读下来却好像又与作品没什么关系。以鸡蛋为例,如果说批评家还是在针对光泽、材质和营养成分来评判这个鸡蛋乃至母鸡是否合格或者美味,那么一名艺术史学者则可能要首先在一个历史的视野与脉络中进行审视:这枚鸡蛋在蛋类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处于什么位置,从类型学和谱系学的角度分析这枚鸡蛋及相关母鸡的家族渊源和发展变异情况……至于这枚鸡蛋好不好吃、形状和色泽是否赏心悦目,似乎不在艺术史学家的研究范畴之内。

艺术史研究的本质,到底是以作品的图像研究增益历史,还是以历史研究的视角来丰富和完善人们对艺术品本身的认识?这似乎是两个问题,却是今天的艺术史学者含混其词的。脱离艺术品的欣赏和鉴别,艺术史研究是否真的可以自圆其说、独善其身?或者说,艺术史学者是否需要具有相应的艺术素养以便让自己的观点更有说服力?问题的关键在于,外科手术式的条分缕析对于作品的把握是否具有合法性?对于作品的感悟与鉴赏的缺失,能否让艺术史家的研究真正深入作品和艺术家?艺术史学者们是否在借由艺术之名构建着截然不同的一套话语体系?

一件成熟的艺术品,艺术家必然要经过理性和感性的双重体验,画面中的各个要素彼此如何选择、搭配、呼应,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作品。观者在面对作品时,虽然不同时空下的观看有不同的感受,但也必须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体验,才能尽可能地领会艺术家的创作动机。艺术史研究与从艺术品脱离出来的图像学或图像志研究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不能混为一谈。这是1加1大于2的简单道理。我们往往会被画面中的某个元素吸引和打动,但也是因为它“此时此刻”与其他部分的关系中产生的独特意义。一只普通的瓷碗,在商店里或博物馆里看到它的感受显然不同,更无法激发在罗中立的油画《父亲》中看到的那只瓷碗所带来的心灵冲击和审美体验。

(作者为艺术史学者)


编辑:杨岚

关键词:“动物与动物学家”的寓言 “动物与动物学家” 动物学家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