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

民革上海长宁区第五支部参与社区共建小记

2017年08月22日 10:46 | 作者:张雯宁 | 来源:团结报
分享到: 

“有困难可以找民革帮忙” 

——民革上海长宁区第五支部参与社区共建小记


“你看民革党员又来了;咱们可以去社区找民革党员帮忙……”这是在上海市长宁区新华社区经常能听到的话。

自2012年2月份开始,民革上海市委会长宁区第五支部与新华社区结对,开始社区共建。新华社区的一位工作人员有一个笔记本,上面一条条详细记录着长宁区第五支部与新华社区的共建硕果:取缔物流中转站、老洋房改造、法律援助等,既有为社区居民解难事、办实事,又有为社区居民提供志愿服务。

2010年上海世博会前,新华社区的新华路261弄等几幢老公房启动了平改坡改造,可是居民们在改造完成签字验收后不久却发现了问题。“外面40℃,里面就有43℃,哪怕是晚上外面凉快以后,还像捂在蒸笼里的感觉。”民革长宁区第五支部主委胡以海说道,平改坡之后顶楼的居民感觉还不如改造前,很快大家找到了问题的症结,由于一般平改坡的改造中每个楼道设计一个老虎窗,空气通过顶层的多个老虎窗实现对流,可是新华社区的这些老公房一幢楼只有一个楼道,按照设计方案也只装了一扇老虎窗,结果没有对流的坡顶就像给居民楼顶扣上了一顶帽子,加上公用卫生间的排风管也被扣在其中,臭气无法排出去。

这一问题影响了约170户人家,然而由于改造项目早已经结项,重新启动面临着重重困难。胡以海说,最初由第五支部与新华社区结对,老虎窗的改造被列为第一项需要解决的问题,支部通过党员中的政协委员向长宁区递交提案,将这一问题直接送到区级政府。此后,区房办等部门牵头多次到社区召开协调会,最终问题不到一个月就得到解决。

在新华社区的工作人员看来,居委会的力量有时确实是有限的,新华社区作为老城区,社区内45幢洋房都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建造,其他也都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老公房,合用水表的之前有394户,最多的是30户合用一个水表。虽然之前通过居民自治化解了一些问题,但确实有一些问题不是居民内部协调好就可以解决的。“很多事情一定要有政府部门支撑,居委会的力量只能是向街道反映。”

2013年,民革长宁区委会第五支部派出11位党员与5位民革界别政协委员,3次进社区调研寻求老洋房合用厨房改造解决办法,并通过社情民意向有关部门反映。还借助区政协中共界别、民革界别与民革区委会联组活动至旧公房探访,形成政协中共界别和民革界别委员联合社情民意,向区政协和新华街道办事处反映此事,争取新华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领导的支持,终于促成问题解决。

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长宁区第五支部建立起自己的模式,在社区建立联络员并参与组织生活。通过这些共建活动,扩大了民革在基层社区的影响,让更多居民知晓“民革”,有的社区居民甚至表示,有困难除了找街道、找人大,现在还可以找民革帮忙。

胡以海表示,感谢社区让民革反映社情民意更接地气,为民革党员履职提供了空间。她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长宁区第五支部将进一步探索参与社区工作,从制度上明确社区共建机制;通过双方联合活动,丰富活动内涵,通过活动凝聚人;鼓励党员多进社区,找准民生难点,更好地为居民办实事。(记者 张雯宁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社区 工作 民革 支部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