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日食与天象的瞬时效应 艺术家如何用画笔表达

2017年08月22日 18:26 | 作者:​ 李亚迪 编译 | 来源:澎湃新闻
分享到: 

当地时间8月21日,美国本土全境经历了日全食,近百年来尚属首次。如今人们可以举起手机,轻而易举地拍摄这难得一见的天象。那么,在摄影术没有普及之前,艺术家是如何记录天象的?摄影术产生之后,北美地区观测到的第一次日全食是什么模样?当代艺术家又是以何种方式表达古人眼中的“天狗吃月亮”?记者为读者梳理艺术家笔下的日食。

罗伊利希滕斯坦, 《日食》, 1975年

在经典莎剧《麦克白》的三分之一处,“反派主角”麦克白将自己的君主(苏格兰王邓肯)杀害。这一“违反伦理”的弑君行为引发了自然界的异象。从洛斯和一位老绅士的谈话,可以窥得当时的状况:“按钟点算,此时该是白天了,然而沉沉黑夜却将那天空中运行的明灯遮了个严严实实。难道是夜统治了一切,或是白昼感到了羞愧,以至于本该火辣辣的阳光亲吻大地时,黑漆漆的夜却笼罩了一切?”整个苏格兰高地笼罩在一片黑暗中,似乎上天也察觉到了大地上的罪行,要隐藏光明以昭告世人。

当地时间8月21日,美国本土全境经历了日全食,近百年来尚属首次。或许有些人会将此天象做麦克白式的解读,太阳的消失是否意味着美国如今的形势是一种“清醒的黑暗”?但现在的我们至少知道日全食是天体运行的结果,与政府并无实际关联。日食是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中间出现的现象,可准确预测,美国宇航局甚至为公众提供日食搜索引擎,最远可查到公元3000年。

巴特勒,《1923年的日食》(Eclipse in 1923)

1918年美国发生日全食的时候,一组宇航员邀请艺术家霍华德·罗素·巴特勒(Howard Russell Butler)至俄勒冈州的一处观察站,记录周一下午几百万社交网络用户见证的景象。巴特勒一生观察过四次日食,这是第一次,由此绘制的月球运转和其他天象在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展出。展览名为“瞬时效应:霍华德·罗素·巴特勒的日食与天象”(“Transient Effects: The Solar Eclipses and Celestial Landscapes of Howard Russell Butler”),规模很小,但意义深远。他用柔和的色调,一丝不苟、精确地画出了太阳被吞没的过程,成为第一批用艺术记录科学景象的艺术家。它们准确还原了在某个特定位置观察日食所能看到的景象,为周一的日全食打下铺垫,也延续了最近展览中流行的将科学与艺术结合的趋势。

巴特勒,《北极光》(Northern Lights),缅因州

编辑:杨岚

1 2 3 4

关键词:日食与天象的瞬时效应 日食与天象瞬时效应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