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日食与天象的瞬时效应 艺术家如何用画笔表达

2017年08月22日 18:26 | 作者:​ 李亚迪 编译 | 来源:澎湃新闻
分享到: 

巴特勒(1856年—1934年)曾在普林斯顿大学学习物理与电气工程,但在20多岁时转向绘画与艺术(曾任卡内基音乐厅主席将近十年)。他首先着手的是肖像画与景物画,在缅因州海岸观测到北极光之后才唤醒体内的科学使命。在这幅北极光中,他没有画绿色、蓝绿色和紫罗兰色的光,而是速写下北极光的形状与轮廓,并对光影做了详细笔记。一百年后,我们终于可以通过Photoshop中的色值、饱和度和亮度标记色彩,而当年的巴特勒已经能够运用公式标记出哪种光去向哪里,并借助笔记和记忆绘制出宇宙景观了。

巴特勒肖像

1918年巴特勒记录日全食的部分日记

巴特勒此前从未见过日食,而且只有两分钟时间去观看月亮遮挡住整个太阳(日冕除外)。一位海军军官用秒表测算过,巴特勒的创作以10秒或20秒为单位:画出日冕的轮廓,估量天空和月亮的颜色,然后涂下日食边缘膨出的日珥,最后才开始作画。见过日食而且看过巴特勒绘画作品的天文学家将其作品视为完美的奇迹——无论是形式还是色彩,这都是一件兼具精确和现实等优势的艺术作品。


展览现场

巴特勒1918年画的日食中,光洁的橙色日冕将漆黑的太阳团团裹住,天空点缀着黑灰色的云,让人想起弗雷德里克·艾德温·丘奇(Frederic Edwin Church)、阿尔伯特·比尔施塔特(Albert Bierstadt)和其他美国景物艺术家的作品。这幅画是日食三联画的其中一幅。另两幅分别是:1923年在加利福尼亚观测所作,包括黑太阳边缘一片金黄色的闪光,即所谓的倍里珠(Baily’s beads,日全食时所见的犹如一串亮珠的弧形亮斑,太阳即将被全部遮挡时出现);以及1925年康涅狄格州的日食,其中有长长的白色光穿透云层。这些便是日冕层产生的太阳风,不过有艺术情调的观测者可能会联想到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中的光环。

巴特勒所绘1918年日全食

巴特勒所绘1925年日食


编辑:杨岚

1 2 3 4

关键词:日食与天象的瞬时效应 日食与天象瞬时效应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