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日食与天象的瞬时效应 艺术家如何用画笔表达

2017年08月22日 18:26 | 作者:​ 李亚迪 编译 | 来源:澎湃新闻
分享到: 

在可以用相机全面捕捉到日食之前,巴特勒的画获誉极高,因为它们不仅是个人观察成果,还是重要的学术研究材料。1920年代中期,他还在做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顾问,并设计了一只巨大的航天翼,可惜由于大萧条的到来未能实现。这一时期,巴特勒画了许多天体图景:从凹凸不平的月球表面看蓝色的地球,或者从火星的卫星上看朱红的火星。想象超越了观察,比如火卫二的表面呈现为烧红的黏土状,但这些也是基于大气、阴影和光的折射的模型和精确计算。但是他也放纵了自己一次,在《从火卫一看火星》底部,红色星球的阴影中,是一个人的头部轮廓。据推测应为画家本人,在这片没有空气的星球上孤独作画。

巴特勒,《从火卫一看火星》(Mars as Seen from Phobos)

延伸阅读:艺术家创作的日食作品

在《麦克白》之前,路加福音曾记载耶稣死后“所有的光线消失”,许多画家,例如马提亚·格吕内瓦尔德(Matthias Grünewald),在耶稣受难图中也经常加入日食景象。日本版画中也常用日食景象来增加鬼魅气氛。现代艺术家约瑟夫·柯内尔(Joseph Cornell)、罗伊·利希滕斯坦(Roy Lichtenstein)和阿尔玛·托马斯(Alma Thomas)则用日食来表示对科学的敬畏。

阿尔玛托马斯《日食》1970年

1854年5月26日的日全食照片,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编辑:杨岚

1 2 3 4

关键词:日食与天象的瞬时效应 日食与天象瞬时效应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