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

产业扶贫:从“补短板”到“搭跳板”

2017年08月25日 10:25 | 作者:杨朝英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当世界上最大的一场扶贫攻坚战,在神州大地深入推进之际,一场事关中国经济前景的变革也在悄然潜行。

这就是农业现代化。

党中央扶贫攻坚的号召、企业家寻找共富路径的初心、资本对参与农业现代化的投资诉求,三者汇成一股洪流,在补上中国社会发展短板的同时,也为未来中国的发展,打造了一块坚实的跳板。

这块跳板,缘于资本的强大资源配置能力。

据全国工商联统计,仅2015年底以来,全国进入“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台账管理的村就有2.46万个(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村2.1万个)。

这些村的普遍特点是地理位置偏僻,此前没有资本光顾时,仅靠农民自己经营,距离市场远成为发展劣势。但通过产业资源重组,缺点变成了优势,无污染、空气质量优成为发展适宜特色农产品、旅游等产业的最大卖点。

比如恒大集团在大方县打造的高山蔬菜基地,产品直接销往贵阳、重庆甚至北京、广州等大城市。织金县的小葱基地,一亩产值能达到两三万元,是原来的20多倍。

这一点,最直观的表现是最近几年农业投资大幅增长。

2013-2016年,第一产业投资年均增长19.1%,增速位居三次产业之首。2017年前五个月,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5938亿元,同比增长16.9%,比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高13.3和5.3个百分点。其中,民间投资占比超过80%,种植业投资同比增长21.4%。

从要素构成上看,它适应了农业劳动力流动趋势的变化,为这场变革提供了有力支撑。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监测,今年一季度末在外务工人数同比下降2.1%,但就近就业同比增长7.1%。2016年,我国农民工总量增长1.5%。其中,在本地就业的农民工达11237万人,增长3.4%。外出的农民工16934万人,仅增长0.3%。

其中,外出务工人员大省河南,今年上半年,新增返乡创业农民工13.72万人,创办企业7.67万个,带动当地就业114.94万人。

如果仅从经济运行规律角度考察,在这场巨大的变革之中,由于党委、政府和村自治组织所起的重要作用,解决了原来资本介入农业现代化许多棘手的问题,也进一步促进了各种生产要素的流通、整合。

比如农户、投资人双方的信任、预期问题。

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农户享有土地承包权、转包权,但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方式,成本过于高昂,劳动效率低下;投资人有信息、渠道、资本等资源,但最重要的劳动力、土地资源都掌握在农户手里。仅靠一对一的谈判,不仅双方信任建立需要较长的时间成长,而且稳定性也有问题。

在扶贫攻坚战略的推动下,这个问题有了解决的制度性安排。

一方面,投资人以共富为基本诉求,相比较纯粹的市场行为,都会做出非常大的让步,比如全国政协委员王伟打造的“秀水五股”模式,直接给农户股份,并且主动承担各种公共建设成本,比较容易得到农户信赖。

另一方面,政府把一部分政策性扶贫资金投入到公共建设中,或者作为农户股金投入到农业产业项目,在降低一部分企业成本的同时,也把企业、农户的长远利益捆绑在一起,促使双方建立共同的预期,平稳渡过农业投入期。

最后,农户在获得一定股权安排的同时,大多也能从企业当前投资中找到工作机会,大多数收益也不低于外出打工。

总之,对于一个有数千年历史的农业大国,对于一个有超过13亿人口的大国,农业就是根基、命脉。随着扶贫攻坚持续推进,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更为注重公平、追求共同富裕且可持续发展的新农业,也将在中国庞大的经济版图中绽放。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扶贫 产业 增长 农户 投资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