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张惠:香港红楼梦学会回顾与展望

2017年08月28日 08:52 | 作者:张惠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香港的《红楼梦》研究已经显示出既兼取中外又独具一格的特点。上世纪60年代潘重规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建立第一个红学机构“红楼梦研究小组”,创办第一个红学刊物《红楼梦研究专刊》。上世纪70年代宋淇教授提出“新红学的发展方向”问题,同时余英时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学开设红楼梦讲座,提出“红学革命”论和“红楼梦的两个世界说”。随后影响重大的首届国际红楼梦研讨会(1980)的论文集在香港出版,以及梅节先生与马力先生以独特视角研读《红楼梦》、反思红学史的《耦耕集》等等。总体来说,1997之前,香港红学还是以大学讲座和学术著作为主,比较局限于大学象牙塔内。不少港人对《红楼梦》认知往往更多受上世纪50到80年代十几部取向、风格各异的红楼梦影视片影响。

回归之后,香港红学进一步发展,出现一些新的特点。近年成立的香港红楼梦学会,不仅继续秉承“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之风华,而且从在香港传承、传播、传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港人民族文化的自信、自尊和自立精神出发,致力于红学的“开创”、“开拓”和“开发”,以求充分挖掘和发挥“红楼文化”和红学学术的当代社会价值

香港红楼梦学会既称“学会”,首先强调“学”,即“学术”,从创立之初,即秉承以学术为本的宗旨,明确不能只定位于一个民间性的爱好组织。“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处于中西文化交汇之地的香港红学应该体现出立足本土而面向海外的“开创”性,才能与国际汉学界形成有效的对话与交流。因此学者的研究方向一方面继续深化对《红楼梦》内涵与艺术的解析,另一方面扩展到探究《红楼梦》在海外的传播史和海外红学学术史,实际即西方、特别是美国人对这部伟大的中国小说的接受和解读史。

首先是关注红楼梦的海外翻译,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王际真教授的节译本,到麦克休姐妹的转译本,再到英国牛津大学霍克思教授的全译本。从中探讨西方人的价值观(包括爱情观)和习俗怎样影响了他们对《红楼梦》的解读和翻译,而这样的翻译又怎样影响了几代西方学者的红学研究。有的进一步探讨翻译对红学的影响,如胡适翻译小说底本及与其红楼梦研究之关系。以新红学考证名世的胡适在最初却是一个索隐派,确立作者和版本为新红学发展方向的胡适最初却坚决否认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他的关键性转变正是因为自身的翻译小说实践,最后,胡适正是以翻译文学(“短篇小说”等)为“方法”,以本国文学(《红楼梦》等)为“工具”,号召“新文化”运动,呼吁和实现了“创造本国新文学”的知识建构。

二是关注于海外红学,充分利用香港与海外学术交流和资料收集比较便利的条件,对欧美国家的红学学者及其成果作及时介绍和系统评论。有些是大陆学者尚缺乏注意和了解的。比如美国黄卫总教授对《红楼梦》中罕为人知的少男少女的性心理研究,芝加哥大学余国藩教授的《红楼梦》集大成式“反向超越”研究,以及蒲安迪教授的红学“普林斯顿学派”等等。集中体现这方面成果的专著是《红楼梦研究在美国》,该专著对1960年起迄2000年止美国汉学界的《红楼梦》研究成果和研究进程予以系统的整理与总结,进行了中外红学研究之比较,为中国红学研究提供镜鉴,通过对《红楼梦》研究在美国的发展、美国红学研究思路与方法的分析,触及了相关的红学重大问题及其学术前景。因此获评中国博士后优秀学术成果,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三是关注《红楼梦》的跨文化研究和传播。比如《红楼梦》的英文剧本《大观园》研究,台湾的京剧红楼戏研究,香港的红楼梦舞台剧《贾宝玉》、《红楼梦》研究等等。

香港红楼梦学会学者在核心期刊CSSCI上发表多篇论文,在中西学界都颇受好评,并多次参加比利时、捷克、德国的红学与汉学国际学术会议,向香港和世界推广红楼梦文化,提高了香港红楼梦学会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其次,香港红楼梦学会强调“会”,即“会通致用”,注意《红楼梦》和红学的普及,把学术研究成果以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达给港人,“开拓”红学的新功能。

香港红楼梦学会非常重视红学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推广。百科全书式的《红楼梦》,怎会仅仅是你侬我侬?怎会仅仅是一家一姓?它是谈情之书,更是智慧宝卷。红楼故事中纷繁复杂的人情世故与时、运、命、理,随意翻开就能开卷有益。因此,香港红楼梦学会先后在香港大学“红楼生活美学高峰论坛”主讲“晴雯与茶——结构象征上的双重寓意”,在香港DBC电台主讲“红楼梦中的婚姻”和“薛宝钗的经济学”,在香港公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主讲“美国红学史”、“《红楼梦》程甲本版画的寓意、构图及与其他版本画作之比较”、“从红楼梦看清人的爱情婚姻观”等。在深圳市妇联、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汕头文化大讲堂、岭南大讲坛、珠海大讲堂主讲“红楼梦的爱情、婚姻与家庭观”、“红楼梦与中国饮食文化”、“中国古典名著中的企业管理学”等。从爱情、婚姻、家庭、饮食、管理入手,以小见大,深入浅出地剖析《红楼梦》中蕴含的发人深思的人生智慧和处世得失,娓娓道来,潜移默化地美化生活、雅化人生、智化思维。

同时,香港红楼梦学会在《明报》、《明报月刊》、《香港商报》、《国学新视野》等香港刊物上刊登红学文章,如《方寸红楼大舞台———一九九八和二跂一四版台湾红楼梦邮票丛谈》,比较了台湾不同年代《红楼梦》邮票的人物变迁与时代内涵;又如《拂去明珠上的微尘———对保利春拍的几点建言》,举出详实数据,证明2016保利春拍因为把清代杰出红楼梦画作《晴雯撕扇》误断为普通明代春宫图,造成拍卖价格极大损失。香港红楼梦学会还协办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黄一农教授在香港城市大学高等研究院的讲座“曹雪芹唯一诗、书、画、印俱见的真迹再现”;美国圣芭芭拉大学白先勇教授在香港珠海学院的讲座“白先勇细说红楼梦”等。

通过一系列的红学活动,香港红楼梦学会成为内地与港澳台文化活动的一个桥梁与纽带,充分体现了香港的国际都会平台与中西合璧特色。

最后,香港红楼梦学会强调“学会”,不仅要“学会”《红楼梦》的艺术、哲理、文化、智慧,更要融会应用到生活和人生中去,体现“开发”性。

展望未来,香港红楼梦学会将从四个方面践行“一带一路”精神。一是茶与咖啡文化开发,香港红楼梦学会下属合作企业,正在运筹与美国知名咖啡公司共同开发红楼梦茶与咖啡产品。茶和咖啡,分别是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代表,它们如此相异,却又如此相通,它们的共同媒介是水。水,滋养生命,生命之源!水是也伟大的、慈悲的,洗涤灵魂。水代表人类的共同精神———静水深流,化育万物。因此,红楼梦茶与咖啡的精神,是“一带一路”精神的传播纽带,它不但传播中国文化的文明,也传播中国人民的友爱——有情有爱有温暖的中国梦精神!

二是服饰用品开发,重走丝绸之路。服饰不仅仅是各民族各国家的审美表现,也是文化软实力的体现,因此,香港红楼梦学会正在与国际服饰品牌共同开发红楼梦系列服饰。

三是游戏动漫产业开发,让青少年了解红楼梦。青少年是中国的未来,“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而游戏爱好又是青少年的天性,很多家长认为目前市面上的不少游戏既耗费时间又有暴力等不良因素,因此阻止青少年接触。然而,堵塞不如疏导,香港红楼梦学会正策划红楼梦益智游戏动漫产业,将传统文化与游戏相结合,让青少年喜于尝试,乐于接受,成于文明。

四是,《红楼梦》有一百二十回,因此香港红楼梦学会筹划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及地区做一百二十回巡回红楼梦纪念讲座活动,让世界了解红楼梦,让世界了解中国。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如何科学客观地对待传统文化、挖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回首二十年,香港红楼梦学会的发展轨迹与之不期而合,充分说明了这一观念的先进性和实践性。

(作者为香港红楼梦学会会长)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红楼梦 香港 学会 学术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