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中国,亟待从机器人大国迈向强国——世界机器人大会闭幕后的思考

2017年08月28日 20:04 | 作者:陈旭 白国龙 阳娜 | 来源:新华社
分享到: 

新华社北京8月28日电记者手记:中国,亟待从机器人大国迈向强国——世界机器人大会闭幕后的思考

新华社记者陈旭、白国龙、阳娜

画沙画的协作机器臂、个性化的教育机器人、自动跟随的平衡车机器人……2017世界机器人大会刚刚结束,引发新一轮社会对机器人关注热潮,也给人许多思考。

思考一:科技指数级发展带来巨大推动力

仿生水母在空中缓缓蠕动,像一位优雅的芭蕾舞者在翩翩起舞……工业机器人展厅内,不时可见智能机器人的身影。

瑞森可、费斯托、哈工大机器人集团等企业均推出了轻型手臂协作机器人,具有智能避让行人、手臂灵活抓取等特点,机械手臂的柔性,让观众赞叹。

仿生机器人并非只用来展览,论坛上出现的日本灾后仿生蛇形救灾机器人,就能在狭小环境中移动搜寻受害者。

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展演的这些仿生机器人,折射出人工智能等当代高科技的强大推动力。

思考二:中国机器人产业仍亟待从大到强

2016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售额达34亿美元,同比增长31.3%。中国电子学会近日发布的《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指出,预计2017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达42.2亿美元,占机器人市场规模总量的67%,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将首次超过11万台。

“中国是机器人大国,但还不是强国。”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飞跃介绍,这两年我国机器人领域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国内每万名工人中机器人的占有率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孙福春介绍,去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7万多台,但核心零部件仍依赖进口。当前亟须提质增效,依靠联合的力量,加快建设机器人强国的步伐。

思考三:大市场不等于大利润,中国“机器人”附加值不高,亟待迈向中高端。

近年来,我国在人机协作、仿生机器人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核心技术上依然有所欠缺。

国产工业机器人基本只能在上下料、低速码垛、简单焊接等领域应用,附加值不高。慈星机器人董事长李立军介绍,制约国产工业机器人的最大因素是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的缺失。

“我国在人工智能的不足之处在于我们原创的理论创新,基础性研发能力可能还不太够。”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宋继强道出人工智能发展的近忧,虽然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科研文章量和发明专利量已居世界前列,但原创性思维较少,科研机构缺乏系统超前研发布局。

专家指出,在第三次人工智能浪潮中,算法与硬件计算能力的突破赋予机器人在某些领域的“超人”能力,这就要求科研院所、企业以及社会各界构建开放协同的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体系,以技术突破带动产业升级。

思考四:人工智能技术需加快应用各行各业形成正循环。

《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指出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三步走”战略目标,其中第二步为:“到2025年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实现重大突破”。

宋继强介绍,从前两次人工智能浪潮的历史进程中可以看出,只有技术和商业孕育出的、被市场接受的现象级应用,才能让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各业中产生价值,从而反哺技术研发,形成正循环,这波浪潮才可能持续下去。

“中国强在与场景结合的应用层创新上。”地平线机器人技术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余凯介绍,我国人口红利可以转变为海量数据红利和消费市场红利,以人工智能为技术基础的商业应用正在改变这个社会。

思考五:加快攻克核心技术迎智能社会加速到来。

——地震新闻背后的写手可能是“地震信息播报机器人”;

——快递背后的分拣员可能是“智能分拣机器人”;

——银行理财的服务人员可能是“语音交互机器人”……

记者在机器人大会现场看到,除工业领域大量应用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正快速向家庭、社区等场景渗透。

机器人会多大程度上代替人?智能社会究竟何时到来?这些不仅是人类对未来的遐想,更是正在发生的事实。

对于中国来说,把握当代科技发展趋势,突破基础理论和硬件技术研究瓶颈,加速攻关人工智能核心技术,才有可能在未来智能社会的构建中掌握主动权。

“在个人电脑时代,我们已经错失了机遇;在人工智能时代,一定要掌握自己的核心基础技术。”余凯的话,是无数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心声。

编辑:秦云

关键词:世界机器人大会 机器人强国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