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史记·资政>晚清风云 晚清风云

百年家族史见证民族百年史

2017年09月01日 15:37 | 作者:黄璧坤 口述 李忠杰 郭彬 白雁 整理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入职北洋,负责粤汉铁路广东段的建设

1902年,京师大学堂开始招生,父亲黄嵩龄以广东选派生的身份再次北上。两年后,还在就读的他,考取了清廷内阁中书。

任职内阁后,父亲黄嵩龄上万言书,请改革官制,变法图强,并提议增设交通部和农工商部。不久,清廷采纳他的建议,不过,因为慈禧不喜欢“交通”二字,所以“交通部”变成了“邮传部”。邮传部成立后,父亲黄嵩龄又上万言书于邮传部,邮传部尚书张百熙看中黄嵩龄的才能,将他调入邮传部。1907年,黄嵩龄升任邮传部电政司四品主事,1909年又擢升三品衔。

辛亥革命后,清王朝宣告覆灭,黄嵩龄并没有选择老师康有为的保皇之路,而是带着实业救国的理想进入国民政府。此时,之前的邮传部也经父亲黄嵩龄建议而更名为交通部。

任职交通部期间,父亲黄嵩龄最重要的工作是参与修建了粤汉铁路。粤汉铁路跨越广东、湖南、湖北几省,是一条贯穿南北的交通大动脉,战略意义也非常重要,但早在19世纪末,粤汉铁路的路权就被出卖给了美国合兴公司。1905年,粤湘鄂三省民众极力反抗,最终高价赎回路权,但此后工程进展迟滞,举步维艰。

父亲黄嵩龄长期关注粤汉铁路的建设,对于如何整顿眼前的烂摊子,他有一套自己的想法。1914年,交通部总长周自齐决定委任黄嵩龄为粤汉铁路公司总理,负责粤汉铁路广东段的建设。然而,父亲黄嵩龄担心,如果担任总理,会有太多的应酬,反而无暇顾及具体的工程。于是,他以协理的身份挑起了粤汉铁路广东段建设的重任。黄嵩龄担任协理期间,工程修建到了广东韶关,这一带是山区,受地形影响,工程很艰难,大家建议缓建。父亲黄嵩龄力排众议,推进工程,顶住水灾兵乱,用3年时间实现了广州至韶关铁路竣工通车。

在粤汉铁路协理任期内,为了节约开支,父亲黄嵩龄自降薪水,只拿前任1/3的薪水;他还裁撤拿高薪混日子的洋雇员。努力终见成效,铁路营业收入从第一年的70多万涨到第五年的180多万。粤汉铁路广州至韶关段通车后,父亲黄嵩龄力主继续推进工程建设,然而,因为种种原因,他的计划最终搁浅。

1918年,父亲黄嵩龄提交《任满离职宣告股东书》,在该文末尾,他沉痛地表达了自己失望的心情:“庸医杀人,庸才误国,庸商误路。因循坐误,实此心痛也。”父亲晚年回忆起那段岁月,发出这样的感叹:“以吾不居总理,无权办事,诸事不举,悔之晚矣。”

临终遗言:“我子子孙孙全要自立自创”

1928年,父亲黄嵩龄离开北京,经南京返回广州。那时候,他对交通部非常失望,因为这个部门对全国的铁路建设毫无建树,而且长期拖欠职员工资。返回广州后,他致力于公益事业,是多个民间组织的领导或会员,其中之一是全省黄氏公所及千顷书院董事会会长。千顷书院是广东省各地黄氏族人集资兴建的大宗祠,始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后多次增建重建。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黄氏族人在原千顷书院基础上建立了千顷小学堂,后发展为千顷中学。父亲担任董事会会长的第二年,千顷中学的学生已经超过500名。

父亲黄嵩龄回到广东后,用积蓄盖起了一座三层楼的砖木结构住宅,起名“春声草庐”,读书、写诗、培养子弟,成为他晚年生活的重心。

安稳的日子没过多久,全面抗战爆发,父亲将家中成年的孩子送到抗战前线。1938年,日军进攻华南,父亲举家避居香港。他本以为,一年半载就可以回到家乡,谁知道,胜利却来得太迟了。那几年,父亲的心情非常糟糕,密切关注全国各地的战况,把对战事的担忧和关注,都写进了诗歌当中。

日本人侵华,香港也未能幸免。日本占领香港后,父亲带着母亲、我和弟弟返回广州。当时,从香港开往广州的轮船分男女舱,但因为父亲年老、弟弟年幼,10岁的我陪父亲在男舱,而弟弟则与母亲在女舱。轮船抵达广州上岸时,乘客携带的行李都要交给日本兵检查。我们携带的行李被日本人看中,要拿走。父亲自然不肯,和对方理论。对方凶相毕露,夺过他手中的铁拐杖,对着71岁的父亲照头就打,鲜血直流。母亲吓坏了,再三哭求,这才有位人力车夫把父亲送到医院抢救。父亲叮嘱我们:“我这件长衫不要洗,留下来给子孙看,让他们替我报仇。”

自那次头部受伤后,父亲就渐渐失明,但他仍然不忘抗争。时常要我搀扶着,前往被日本人占领的千顷书院,据理力争,想要回书院。可是,一介失国寒儒,怎斗得过手握武器的侵略者?1944年12月25日,父亲在悲愤和不甘中去世。他未能等到抗战胜利,也未能看到我的哥哥们凯旋回来。

父亲生前曾写有遗嘱,叮嘱我们黄家的子孙后代:“我子子孙孙,全要自立自创,若有一毫依赖之性,便是无志,便是无远大之图。”

编辑:曾珂

01 02 03

关键词:百年家族 民族百年史 广东台山黄嵩龄家族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