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剧本朗读 让观众看到北京人艺的未来

2017年09月04日 10:16 | 来源:北京晨报
分享到: 

剧本朗读 让观众看到人艺的未来

8月26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剧本朗读《正红旗下》在人艺实验剧场举行。剧本朗读,是在一台演出正式开始之前必要的准备阶段,这个阶段对于演员加深剧作的理解,演员之间的默契配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对于当下的人艺来说,培养表、导演人才已是迫在眉睫,所以这几期剧本朗读不仅是让观众看到人艺的未来,对于人艺自身来讲也是一次有益的探索。

朗读剧本是人艺的传统

老一辈人艺表演艺术家们原来在接到一个剧本之后,先会去体验生活,实地采访,自己给角色做人物小传,然后大家聚在一起做小品片段,朗读剧本,这样下来往往要两三个月才能将一部大戏搬上舞台。

现在生活节奏加快,但剧本朗读依然是大戏开幕前不可或缺的一环,所以在今年北京人艺建院65周年的纪念活动中,从6月到8月期间,北京人艺演员队就趁着恢复一些经典大戏,很多青年演员都在剧院的机会,抓紧白天的时间做了三期剧本朗读的活动——由班赞导演的老舍独幕剧《火车上的威风》和曹禺独幕剧《镀金》;由杨佳音导演的《小床上的长毛绒猴》;由闫锐导演、老舍自传小说改编李龙云编剧的《正红旗下》片段。这三期剧本朗读活动就在人艺实验剧场举行,从人艺会员中招募到热心观众,演员导演会在演出结束后和他们交流40分钟左右。让年轻演员惊讶的是,他们的名字早已被观众熟知,虽然他们可能还没有机会在人艺的舞台上获得主角的机会。而观众对雷佳、闫锐、邹健、杨佳音等他们过往扮演的角色如数家珍,也让青年演员增加了自信心。

让青年演员展示导演才华

在北京人艺素来有“演而优则导”的传统,被称为“大导”的林兆华、苏民、蓝天野都曾是人艺舞台上的演员,近年来,唐烨、韩清也都是跟剧院的众多导演合作当副导演之后,开始走上导演的道路。杨立新也已经有了《小井胡同》、《牌坊》的导演作品,并主持了这次老《茶馆》的复排工作。

这次剧本朗读,人艺院长任鸣说:“也是为剧院培养导演的一个准备工作,青年演员班赞、杨佳音、闫锐一直在表演和导演上都很有自己的想法,剧院不会埋没他们的才华,所以剧本朗读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来让他们进行舞台实践。”  

今年6月17日、18日在院庆之际,用剧本朗读这一形式,回归戏剧创作的源头与初心,既是青年演员对北京人艺传统风格的一次致敬,同时也是对广大观众的公益性回馈。

剧本朗读活动作为北京人艺青年演员培训计划的一部分,由冯远征策划,演出青年导演、演员班赞执导的老舍的独幕剧《火车上的威风》和曹禺的独幕剧《镀金》上演。不同于观众熟悉的他们的代表作,这两部短小精悍的“小众”作品展现出两位作家的另一种风格。《火车上的威风》是一部短小的幽默小品,以夸张的手法截取了民国时期一列火车上发车前的片段,一个接一个的包袱讲述了一段诙谐而又有明确价值取向的故事;而《镀金》则是曹禺学生时代的习作,改编自法国剧作家腊比希的作品《迷眼的沙子》,用以讽刺当时中产阶级的虚荣风气,对于今时今日也仍有着客观的批判意义。

重新认识台词的重要性

将“半成品”的剧本朗读作为舞台表现形式是一种新的尝试。北京人艺建院65年来,台词一直是演员们的看家本领,对于台词基本功的要求也是北京人艺的传统。舞台上简洁的灯光,青年演员们通过朗读,来为观众表现出剧作的精神。“我们要让演员用声音和表演特点来塑造人物。”导演班赞表示,刻意没有选用复杂的呈现,因为这种简单而纯粹的朗读形式更能让人回归剧本本身,同时也让一批年轻演员在舞台上展示自己的台词功底。

8月26日,李龙云根据老舍先生未完成的同名自传体小说《正红旗下》剧本朗读在实验剧场举行,51年前的1966年8月24日,老舍先生不堪迫害,自投于太平湖,徒留下一部未完成的《正红旗下》,遂成为后世文学上一大憾事。这一期由闫锐负责导演的朗读活动,在这样的日子里,选择这部作品进行演绎,也不失为一种对于文学大家的缅怀与祭奠。而剧中北京味儿的台词则是对演员的一大考验,舞台上的青年演员有近半数不是北京籍,还有一部分是上海戏剧学院毕业,在他们的少年时期从未有过北京话语系的熏陶,但经过在人艺十几年的看戏演戏,他们终于在台词上合进了人艺这个“槽子”,基本听不出来有哪位演员是外地口音了。

半成品也要有独特的讲究

在每次剧本朗读之后的演后谈时间,都有不少观众抢着发言,其中在《正红旗下》之后就有一位职业是教师的观众认为这样的演出形式非常有趣,完全可以搬上人艺的舞台作为正式的演出。导演闫锐认为:“从表现形式来讲,年轻人有年轻人的表达,虽然是剧本朗读,但我竭力想做一个半成品,不光是一个朗读,也和北京人艺话剧《茶馆》《天下第一楼》所展示的那种纯正的传统的京味儿有一点儿区分。从文本上讲,很多经典的东西不会过时,这也是我挑选这部作品的一个初衷——老舍的很多著作很有现实意义,虽然久远但是某些东西我们现在还会反思。虽然没有灯光舞美,没有背词,但说的更直接,观众脑补的东西会更大。有些我希望有固定的调度,让观众闭着眼睛听产生想象——在你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空间性反而更大,灵动性反而更强,就跟国画一样,有留白才有深远的想法。”在一个多小时的朗读中,雷佳饰演的老舍、邹健出演的老舍父亲、班赞的多老大、闻博的多老二,他们用语言勾勒人物,展示出演员之功力和台词的魅力。

闫锐是地道的北京人,加之从小学习戏曲,让他有着一股特殊的对于雕琢的倔劲,这在对北京人艺话剧《正红旗下》的处理上也体现得很是到位——好似北京人的一份独特的讲究,哪怕只是炒一盘咸菜,也要切好细丝,泡开黄豆,葱姜蒜料齐活,临了还要整齐地码在米饭上。

《茶馆》更新换代是迟早的事

对于观众来说,看剧本朗读就仿佛看到了一个“明厨里面准备大菜的过程”,因而也有很多发散性的问题,比如很多年轻演员在影视剧里已经是熟脸儿,才恍然知道原来是人艺的青年演员。还有,很多观众都已经发现,在这三期剧本朗读中的雷佳、闫锐、杨佳音、班赞都已经进入了人艺《茶馆》剧组,而且他们的角色分量还都很重。的确,《茶馆》作为人艺的经典保留剧目,能进入这个剧组本身就意味着剧院的信任和观众的期许。所以,在《正红旗下》结束后,也有观众提到“《茶馆》何时由青年演员全面接班”的问题,人艺演员队队长冯远征说:“虽然没有《茶馆》接班的一个确切的时间表,但通过三期的剧本朗读,我们希望能够探讨出剧本朗读更多的可能性,从围圆桌加入小调度,到此次彻底打破了围桌的形式,融入更多的导演语汇。《茶馆》的更新换代是迟早的事儿,剧本朗读就是在为未来的《茶馆》储备人才。”很多人艺的老演员如丛林、王刚等也到场观看了剧本朗读,还有很多人艺的老员工看过之后也意味深长地说:“愿他们能接过人艺经典的大旗。”

北京晨报记者 和璐璐/文 史春阳/摄

编辑:曾珂

关键词:剧本朗读 让观众看到北京人艺的未来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