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声·政情>解读 解读

经济发展的“短板”怎么补?

2017年09月05日 11:10 | 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 

继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对于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城市(镇)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城市(镇)运行效率、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具有重要作用,因而是城镇化进程及其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我国一直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并将基础设施投资作为一项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无论是应对外部经济危机的冲击,还是协调国内区域经济发展失衡问题,政府都将基础设施投资作为一个重要的政策工具。

然而,总体上看,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与经济总量全球第二的地位并不相称,导致基础设施难以高效发挥保障经济发展的作用。

比如,交通基础设施发展质量有待提高,互联互通能力不足。2016年底,我国高速公路的通车里程已达13万公里,但总体通行能力不如发达国家。近年来,我国农村公路建设成效显著,但建设质量和标准普遍不高。

又如,市政设施也存在明显短板。我国城市道路交通压力越来越大,大城市交通拥堵现象突出,亟需大力发展地铁、轻轨等大容量轨道交通。我国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污水处理设施不足,处理率低等问题依然存在,市政设施供需矛盾比较突出。这些问题都需要有序解决。

让服务业发展更有质量

2016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1.6%,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同时,在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我国服务业的技术、管理、商业模式创新加快,新兴行业和业态大量涌现。

但要看到,我国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仍然比较落后。以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来衡量,我国服务业不仅低于美国(78.1%,2013年)、英国(78.4%,2014年)等发达国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中的印度(52.1%,2014年)和俄罗斯(60%,2014年)。

另外,我国服务业的结构层次依然较低,凸显了服务供需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对经济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不及预期,突出表现为:传统服务业比重过高,生产性、流通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偏低,部分知识和技术高度密集的服务供给严重依赖进口,部分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还不适应居民高质量、多样化、便利化的需求。

现阶段,要针对不同类型服务业的特征,推动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补齐服务业短板。以提升生产率水平为重心,大力推动流通方式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增强流通综合服务功能,促进流通性服务业发展稳中提质;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努力向中高端延伸,进一步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顺应居民消费需求变化,更好地满足居民多层次服务消费的便利性和个性化要求,进一步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增进服务体验,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

积极创造人口质量红利

有分析认为,2004年至2014年,我国物质资本投资依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正逐年加大,不同学历的人力资本对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有显著差异。研究显示,小学学历和初中学历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大。高中学历的人力资本在2008年以前对经济增长具有较为显著的影响,但2009年之后,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力资本起着更为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同期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有所降低。

由此可见,我国经济增长对人力资本的依赖程度正不断提升,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对物质资本的依赖,这同时也对人力资本结构和国民教育程度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一结论的政策含义在于,经济增长要求保证高素质人力资本的有效供给,而实现这一点需要增加对人力资本开发的投入,提高人力资本总体水平,改进供给侧要素中人力资本的结构。

总体上看,劳动力受教育年限是衡量劳动力素质的一个直接而重要的指标。近年来,我国劳动力受教育年限有所增加,主要表现为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数量有所增加,其中以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增加最为明显。此外,我国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在业人数以及高中文化程度在业人数有所增加,初中及以下在业人数略有下降。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虽有所提高,但仍低于大部分发达国家。

同时,我国劳动力人口中高层次人才不多,劳动力质量结构性矛盾突出。在人口数量红利逐步消失的情况下,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补齐人力资本“软短板”,提升劳动力整体素质,是克服劳动力制约因素、创造人口质量红利的必由之路。

编辑:李敏杰

01 02

关键词:资本 服务业 建设 农村 服务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