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会议 会议

大连市政协聚焦城市垃圾分类处理体系建设

2017年09月12日 08:13 | 作者:吕东浩 孟雪莹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大连市政协聚焦城市垃圾分类处理体系建设
莫让街头分类垃圾箱成“摆设”

人民政协报记者吕东浩 孟雪莹

“若论及垃圾分类的诸多具体细节,包括我在内,恐怕很少有人能一下说个明白。实现垃圾分类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广大市民的参与度。”大连市政协近日召开双月协商座谈会,围绕“加快推进城市垃圾分类处理体系建设”建言献策。“街头随处可见的分类垃圾箱,却往往成了‘摆设’。”李文博委员提出的这一问题,引发了在座近50位与会人员深深的思考。

下载

大连市垃圾分类工作起步较早,成效明显,基本建立起居民生活垃圾、餐饮单位的餐厨垃圾、居民装修垃圾和大件垃圾的收运处置体系。同时,问题也日益凸显:2016年,市中心城区每天的生活垃圾量达到3700多吨,并将以3%的速度逐年增加;投资1.2亿元、占地面积26.67万平方米的毛茔子生活垃圾填埋场,预计2019年底填满封场,将不得不再另行选址。

去年11月,大连市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正式启动。市政府出台的《大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推进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2020年底,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要达到35%以上。基于此,市政协将“加快推进城市垃圾分类处理体系建设”列为今年的重点协商计划。

“除了知道纸张和塑料瓶是可以回收的,其他的就不懂了。”“小区里就有分类垃圾箱,但还是按老习惯把垃圾混在一起扔掉了。”李文博提供的一份问卷调查显示,有54%的市民平时不注意对垃圾进行分类,73%的人没有按照分类垃圾箱“可回收”、“不可回收”的标识进行投放……“但所有参与调查者都认同垃圾分类有极大的好处。”李文博指出,大部分市民垃圾分类知识缺乏、意识不强,值得引起足够重视。在市民中深入持久地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引导、常识普及、道德教育和意识培养,事关垃圾分类工作的大局。

大连市城建局局长刘爱博坦承,受垃圾分类专业性强、全面宣传不够等因素影响,市民的接受度还不够高,即使在试点区域,分类投放的自觉性也有限,乱投放的垃圾仍需保洁人员进行二次分拣,增加了收集人员的工作量。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一个城市和这个城市的居民,对待生活垃圾的态度都是科学严谨的,那还有什么事情做不好呢?”张东红委员主张建立区、街道、社区、物业四级垃圾分类收集宣传和培训体系,充分利用幼儿园、中小学课堂、社会教育基地、社区课堂和小区网站等多种载体进行垃圾分类宣传及培训,普及垃圾分类知识,确保每户居民应知应会。

“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的核心是改变人们的习惯思维和生活习惯,培养良好的环保与绿色理念。”安俊华委员接过话茬,提出应发动全社会参与,做到“一人带一户、一户带一楼、一楼带一片、一片带一区”,形成典型引路、面上开花的局面,推动垃圾分类收集工作的有效开展。

如何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如何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环境?市政协人资环委在相关调研报告中指出,垃圾分类问题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全社会的综合系统工程,是最典型的公共管理问题,它集中体现了人与环境相互之间的关系,并与整个社会的共同价值、法治精神、环保意识、自律意识等密不可分,必须从政府、企业、家庭、个人等各个层面共同发力,缺一不可。

参加会议的市政府秘书长骆东升十分赞赏委员们经过长期调研、深思熟虑发表的独到见解。他告诉大家,市政府正在围绕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按照宣传普及、教育引导、加强监管等环节制定不同的细则,明确不同的规范,委员们提出的意见建议,正好为这些细则的科学制定和实施提供了重要依据。

“要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协同推进垃圾分类处理体系建设。”市政协主席李万才强调,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需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坚持协调协同,尽最大可能推动政府、社会、市民同心同向行动,使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同向发力,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真正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垃圾 分类 大连市 市政协 城市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