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砥砺奋进的五年>绿色发展>评论解读 评论解读

“互联网+”行业成“限塑令”“重灾区” 要减量更要提升“绿色含量”

2017年09月25日 17:08 | 来源:新华社
分享到: 

新华社上海9月25日电题:“互联网+”行业成“限塑令”“重灾区” 要减量更要提升“绿色含量”

新华社记者周蕊、高健均、陈寂

一边是“动动指头”就能享受送上门的商品,一边是丢弃的塑料袋“堆积如山”——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外卖和快递领域逐渐成为塑料袋使用“大户”,并且迅速成为“限塑令”的“新盲区”和“重灾区” 。

相关人士认为,要解决这一难题,实现绿色发展方式,不仅需要减量使用塑料袋,更要提升其“绿色含量”。

“互联网+”行业成“限塑令”“新盲区”

提起“限塑令”执行不严,你想到的还只有农贸市场和街头摊贩,或是超市里由于无人监管而被疯狂拉扯的免费连卷袋?其实,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垃圾桶里堆积的废弃塑料包装品很多来自外卖和快递。

互联网研究机构易观国际日前发布的报告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互联网餐饮外卖市场规模达358亿元,同比增幅达96%。《2016年邮政行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快递服务企业2016年业务量达312亿件,连续6年年均增长超50%。

然而,动动手指、足不出户就能坐享美食、穿上新衣的“互联网+”新行业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加剧了白色污染。

记者走访北京汇通时代广场一栋商用楼时看到,消防通道内一个共用垃圾桶中使用过的外卖餐盒和塑料袋已经“溢出”,放不下的餐盒和垃圾袋被放置在垃圾桶周围。

负责楼道保洁工作的齐爱玉说,这两年,叫外卖的人越来越多,垃圾基本都是餐盒和塑料袋,全都扔在大垃圾桶里,给保洁人员增加了很大的工作量。

快递行业的飞速发展,同样不可避免地消耗着天量的包装材料,这其中的塑料袋更是不少。为了避免在运输过程中产品被撞坏,越来越多网店给小小的商品先包上几层厚厚薄薄的塑料袋,接着捆上缓冲物,然后装进纸箱中。

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消耗塑料袋82.6亿个、包装箱99亿个,被用于快递包装的塑料袋等绝大多数无法降解。而根据专家测算,生产1吨塑料袋需消耗3吨以上石油。

“新盲区”为啥难治

记者调查发现,监管无据让“互联网+”带来了“限塑令”“新盲区”,而垃圾分类执行多年效果不佳,更使得原本可以循环利用的材料面临无法再生的难题。

根据国家规定,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塑料购物袋;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东部地区一位市场监管部门工作人员说,“互联网+”的消费场景往往是商家与消费者直接“点对点”的连接,而这种连接很多时候还是异地甚至跨国的,这就给监管带来了新的难题。

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废纸分会秘书长唐艳菊说,如果收集外卖和快递包装的服务点设置合理,配套条件齐全,规模收集具有很大的市场价值。“在理想条件下,这些包装能形成绿色闭环和可循环闭环,但实际上很难将这类材料分门别类回收再利用。”

北京工业大学循环经济研究院教授戴铁军说,虽然可降解塑料袋比不可降解塑料袋对环境的友好程度更高,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消费领域无害包装材料使用还很不够。

要减量化更要提升“绿色含量”

专家建议,实现绿色发展方式,不仅需要加强宣传,改变公众消费习惯,消除监管难点,实现减量化,更需提升塑料袋的“绿色含量”。

复旦大学教授顾晓鸣建议,通过推广使用纸袋、可降解塑料袋,或者简易打包的方式减少塑料袋的使用。同时,通过各类宣传让公众意识到白色污染的严重性,树立环保意识,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逐渐养成少用、不用和重复利用塑料袋的习惯。

戴铁军建议,应加密法律法规的“篱笆”,明确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等各个环节的责任和义务,推动建设一套完整的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

一些企业已经开始“自我加压”,提升塑料袋等包装的“绿色含量”。如京东成立了物流包装实验室,研发新型环保材料,推出在堆肥条件下3个月内可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的全降解包装袋,推广使用后可以减少大量白色污染。(完)

编辑:周佳佳

关键词:“互联网+” “限塑令”“重灾区”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