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读·榜样读·榜样

上海打造城市文体新格局提升软实力

2017年09月27日 09:39 | 来源:新华社
分享到: 

新华社上海9月26日电 题:迈向更有温度的人文之城——上海打造城市文体新格局提升软实力

新华社记者季明、吴霞

26日,上海浦东小陆家嘴地区的最后一块“宝地”留给了民生文化新地标——规划面积2.6万平方米的浦东美术馆在黄浦江畔启动建设。

2027094

随着近期多个重大文化体育设施兴建、改建和扩建,上海的公共文化体育空间即将发生数量级的变化。这座国际大都市在夯实经济发展的高度、科技创新的力度的同时,不断滋养人文情怀、提升城市温度,切实增强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以城市最优空间打造最佳精神家园

拿出城市发展中的最优空间,为老百姓打造最佳精神家园。这是上海的魄力和远见。

26日开建的浦东美术馆毗邻黄浦江,多年来想要拿此地块进行商业开发的企业络绎不绝,但地方政府硬是拒绝了这块“看得见的大蛋糕”,将陆家嘴金融城核心区的最后一幅地留给了市民,留给了文化。

2016年底,上海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两轴一廊,双核多点”的城市文化功能新格局。“双核”中的“一核”即指世博文化公园等黄浦江东岸的新建场馆;“另一核”是位于浦江西岸的人民广场文化功能集群。规划中的“双核”位于寸土寸金的黄金地段。

“坚持一张规划蓝图干到底,是上海城市发展的重要原则,也是时至今日中心城区还能容纳新建大型文体设施的关键。”上海久事(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上海久事体育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姜澜说。

以万体馆、八万人体育场为标志的徐家汇体育公园周边环绕核心商圈。但上海历任城市管理者都坚持保留这块中国体育辉煌和梦想的见证者。

如今,上海启动徐家汇体育公园环境整治和综合改造工程项目,以解决体育建筑建设年代较早、设计标准偏低、功能定位不清晰等问题。姜澜介绍说,改造后这里将新增约3.3万平方米室外新建体育场地和4万平方米室内体育公共空间,成为“卓越的体育赛事中心、活跃的大众体育乐园、经典的体育文化地标”。

从综合性到专业性 更好提升文化获得感

盘点新一轮上海重大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新增或改扩建的都显现出较强的专业性特征——从过去以综合性为主,到现在强调专业功能细分,不仅体现设施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更意味着“民生工程”要更好把行业职能的专业性与社会功能的复合化融为一体。

8月,宛平剧场改扩建工程正式开工。根据规划,改扩建后的宛平剧场将拥有1个满足大型戏曲剧目演出的千人专业剧场和1个300座的戏曲小剧场,打造国内外极具影响的戏曲演艺高地。

而今年下半年,上海还将有11个剧场、剧院的修缮、迁建项目竣工或开工,涉及上海京剧院等10多家文艺院团。加之已启用新场地的上海芭蕾舞团、上海歌舞团、上海交响乐团等,拥有专属演出场地乃至实现“场团合一”的院团清单变得越来越长。

有数据显示,近年来上海群众文化体育需求日益旺盛,活动开展如火如荼。2013年市民文化节举办至今,每年总体保持5万多项文化活动、近3000万人次参与;2016年第二届上海市民体育节举办各级各类赛事9778个,参与人次超千万。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宗明说,重大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一方面要遵循专业规律、做出专业标准和水平,另一方面要更关注群众呼声、满足群众需求,不断提升建设中的市民获得感。

构筑“未来城市”的文化之根

建筑是文化的“容器”,是心灵感悟和精神体验的重要空间,更是增强城市吸引力、影响力、创造力的重要载体。

上海正在面向未来 ,打造“全球卓越城市”,这将是一座“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

根据规划,上海博物馆的发展目标是建设成为“世界顶级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说,今年9月开工的上博东馆将构建以中国古代文化主题为核心的展陈体系,以中国历史上的文化现象为切入点,打破展品的门类限制,横向构建体系,举办反映中国重要历史文化内涵的主题性陈列展览,让文物说话,讲中国故事。

预计于2020年建成的上海图书馆东馆,将有近80%的空间向读者开放,提供读者图书阅览坐席近6000个、全开架藏书约480万册,满足每年200余场讲座、上千场各类学术活动的读者需求,读者年接待量可达400万人次,成为激扬智慧、交流创新、共享包容的“知识交流共同体”。

把文化建设放在城市发展战略的优先地位,上海向着更有魅力、更有活力、更有温度的人文之城,坚实迈进。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上海 文化 体育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