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财·知道财·知道

黑龙江:做好“压舱石” 争当“排头兵”

2017年10月09日 13:54 | 来源:黑龙江日报
分享到: 

做好“压舱石”  争当“排头兵” 

国人每吃10碗米饭,其中一碗就来自黑龙江

黑龙江是中华大粮仓,要在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深入推进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促进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现代化。

1121771918_15075096737401n

1121771918_15075096739171n

1121771918_15075097992481n

黑龙江是农业大省和粮食主产区,长期以来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要坚持发展现代农业方向,争当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

龙粮熟,天下足。这是国人对农业大省黑龙江的赞誉,更是我省作为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的真实写照。

国人每吃10碗米饭,其中一碗就来自黑龙江。

进入新世纪以来,黑土地大粮仓创造了一个个奇迹:大灾不致减产,大水依旧增产,即使是高产作物玉米面积锐减近2000万亩的2016年,也依然保持粮食总产量全国第一的骄人成绩,续写出粮食生产“十三连丰”的辉煌。

毋庸置疑,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大森林、大草原、大湿地、大界江、大耕地。人们对黑龙江的5个概括,勾勒出一幅得天独厚的农业生态画卷。这里土地辽阔、地力肥沃、水系发达、光照充足,坐拥世界仅有的三大黑土带之一,2.39亿亩优质耕地集中连片,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优势突出。从粮食生产“双第一”到现代农业发展“十个第一领跑全国”,龙江人正力拼搏、锐意改革,续写新的辉煌。

2016年的春天,必将写上龙江发展史上最浓重的一笔。

2016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黑龙江代表团参加审议,发表了对黑龙江的重要讲话。5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黑龙江考察工作,又发表了重要讲话。

省委书记张庆伟在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争当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是党中央赋予我们的重大任务。坚持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抓手,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走出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我省农业现代化建设开启了历史新篇章。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粮食和农业,历来是关乎国家命脉的根基。

但在2016年初,一些“以地为生”的农民却开始感到困惑。“玉米增产了,但卖不上价,今年这地该咋种?”集贤县种粮大户刘明坤一直在琢磨着,与他一样费思量的还有各级领导和农业战线的干部职工。 (下转第三版)

粮食增产,粮价却跌了。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带来的阵痛,让我省许多种粮农民度过了一个寒冬。出路,也在痛中谋定:立足供给侧,发力调结构。

当年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往优质高效作物上调、往绿色食品上调、往市场需求上调,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注重提品质、增效益,由“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靠“卖得好”倒逼带动“种得更好”。由此拉开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第三次大力度调整农业结构的序幕。

2016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这个新世纪第13个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大食物观”成为农业生产的新视角,优化产品产业结构,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思路一变天地宽。

“别小看这些鸭子,靠它种出的鸭稻,可火啦。”在抚远市东安村,种粮大户孙国良笑呵呵地说。

原来,自打2016年在驻村第一书记帮助下种了60亩鸭稻后,好事就接踵而至。孙国良告诉记者,到秋后一卖粮,差距就出来了——乡亲们种的普通水稻一斤最高才卖1.5元,自己种的鸭稻一斤卖到3元多,鸭稻米卖出了6元1斤的好价格,还供不应求。河北一位商人来到东安村考察后,当即决定投资180万元和孙国良成立公司,将鸭稻种植面积扩大到1000亩,还建起了稻米加工厂。

在农业大市绥化,伴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大苞米唱主角的传统农业变了模样——“改良白鹅”直供都市饭店;“品牌葡萄”一炮走红,合作社一年创收200万元;鲜食玉米俏销市场。该市农委主任门贵昌说,全市鲜食玉米种植面积从2014年近6万亩激增到今年的近40万亩,种植户的亩效益达千元以上。

围绕市场导向调,围绕政策取向调,围绕发挥优势调,围绕加工需要调,围绕能人带动调,围绕服务保障调——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决策部署下,各地围绕市场需求大力发展蔬菜、鲜食玉米、杂粮杂豆等高值高效作物;突出发展绿色特色农业,加快发展外向型农业。

数据显示,两年间全省调减玉米面积近3000万亩,并退回一个积温带种植;2017年全省大宗蔬菜总播种面积达到518万亩,同比增长14%;高淀粉、高赖氨酸等加工型专用玉米品种面积达8000万亩以上,食用型非转基因高蛋白大豆面积近4000万亩,绿色有机食品种植面积已达7600万亩。

一粒种子改变一个世界。

焕发科技的巨大能量,力促农业科技挺进经济主战场——伴随农业科技推广方式转变,我省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创新之路。

自打与省农科院共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以来,我省农村发展典范——甘南兴十四村就实现了新的腾飞:精准农业和智能化农业进村,2%的劳动力种植全村高标准农田2万多亩;投资4000多万元的大型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业面积辐射周边耕地40多万亩;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迅猛发展,年产值突破4亿元,带动2000多农民就业,村民年人均收入突破7万元。

近年,我省启动建设了水稻、玉米、大豆、杂粮、经济作物和农机装备6个现代农业产业协同创新技术体系,推动研发攻关由“课题导向”向“产业导向”转变。建立“一主多元”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以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为带动,落实资金1.35亿元,推广八项重大农业新技术248个,建立省级科技创新与技术集成示范基地450个。把现代农业科技园作为重要载体,示范引导农民种出标准、种出质量,打造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高地;搭建了以园区为载体,新型经营主体、科研院校、农业企业和推广部门等力量协同攻关的科技创新联合体。2017年,全省创建现代农业科技园350个,其中省级科技园53个;形成并转化科技成果100个,入孵科技型企业60家,依托科技园认定省级“农民田间学校”30个,实训职业农民1万人,培训农民100万人次。

为了把品质好、口感好、市场销路好的龙江大米做成富民强省的大产业,我省不仅集全省科研之智建立了水稻产业协同创新技术体系,还主动借助“外脑”,成立了中国科学院水稻分子育种中心,从品种研发到高产技术田间管理提供全方位科技支撑。

滚滚稻浪在秋风中翻涌着金色的浪花,龙江水稻又迎来了收获的季节。在绥化市北林区秦家镇的一块水稻地里,测产专家组当场宣布:绥粳18专家测产公顷产量10108.5公斤,大面积实收公顷产量9796.5公斤——由省农科院绥化分院自主培育的我省第二积温带水稻高产优质主推品种诞生。

经过科研协同创新,我省高蛋白大豆品种培育在高寒、高纬度地区也获得突破。

目前,全省各类综合农业技术推广面积达1.9亿亩(次);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专品种覆盖率95%以上;仅2017年,全省就梳理农业科技成果447个,转化率达4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

黑土粮仓,沃野千里。

然而,曾经“攥一把都出油,插根棍子能发芽”的黑土地,却因资源开发利用过度出现了土层变薄、有机质减少、肥力下降等问题。西部受风沙侵袭地区更是面临土地荒漠化、沙化威胁。这让黑土地保护和黑土耕地的永续利用提上日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强化生态建设,推行绿色发展,从一村一屯的小流域治理到一江一河的大流域保护,全方位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从2016年起,“封住青山、保住林带、锁住沟壑、护住村屯、堵住风沙”的千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启动。

如今,全省46.1%的国土面积被森林覆盖。山峦起伏间,林海苍茫、松涛阵阵,浩渺的大森林在祖国北疆构筑了一条巨大的绿色生态安全屏障。

生态建设的红利让“藏粮于地”成为可能。

黑土地保护的长效机制逐步建立健全。2016年7月1日《黑龙江省耕地保护条例》实施,将黑土耕地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治理“十三五”规划》和《2016年黑土地保护指导意见》,对黑土地保护进行了统筹规划和部署。在20个县(市、区)实施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补贴,为全省开展黑土地保护探索经验。

转方式、调结构,在确保粮食产量不降低的同时,黑土地保护利用模式和有效运行机制逐渐明晰。

深松整地,是提高地力、保护耕地,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最直接的手段。近两年,我省专门出台深松整地补助政策。2016年底,全省农村共完成深松整地4000多万亩。

据普查,全省耕层深度已由2007年的17.1厘米加深到2016年的23.1厘米,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明显增强。

数据证明,作物秸秆连续还田3年以上,土壤有机质可提升0.023个百分点,这是黑土地保护的治本之策。2016年,我省在25个示范县建立53个秸秆还田示范点,落实示范面积1.4万亩。目前,全省秸秆还田面积已达5800多万亩。

不再让生产带来伤害——农业“三减”从另一方向践行着黑土地的保护利用。

据统计,目前全省农业“三减”示范面积已达3054万亩,比上年增加1814万亩。高标准绿色有机种植基地的建设、减肥增效新技术的应用、新型施药机械的推广,不仅改变了农民传统落后的施肥观念和行为,而且加速了黑土地的绿色生产。

从独有的绿色生态底色到市场上的响亮名片,从印象中的“原料美好”到市场上的“品牌依恋”,绿色食品产业的风生水起,无疑是近年来黑龙江经济发展的浓重一笔。

近年来,伴随“舌尖上的安全”理念厚植,国内健康性消费支出及“纯天然、绿色、有机”等高品质食品需求明显上升。我省紧抓机遇,提标、扩面、增量,强力推动绿色食品基地建设,种管结合保“真绿”,绿色食品大省地位日益稳固。

在日前落幕的第十八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上,我省展团再次光彩夺目:展区现场人潮涌动、洽谈热烈,参展产品销售火爆;许多采购商带着渴望心情奔我省展区而来,又揣着大批“订单”满意而去。

依托食用菌、林果、北药、特色养殖等产业,大森林里的绿色银行让生产者体味到“钱景无限”的幸福。

走进“中国黑木耳第一县”的东宁,无论是街上跑的运输车里,还是自动化车间的监控下,所有人忙碌的中心都是一朵朵黑色花蕾似的黑木耳。在这里,把黑木耳形容为“黑金”再确切不过。

祖国大粮仓正在变身绿色粮仓、绿色菜园、绿色厨房。

“龙江米”、“龙江菜”、“龙江奶”、“龙江肉”、“龙江山珍”、“龙江杂粮”已经成为全国家喻户晓的优质安全农产品的代名词;绿色食品成为龙江现代农业发展的一张“靓丽名片”和一块“金字招牌”;绿色食品产业成为全省成长性最好、发展潜力最大的产业。

目前我省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3,占全国的1/4,有效使用“三品一标”标志的产品占全国的1/10,绿色食品实物总量占全国的1/5。

据统计,目前我省绿色食品企业达890家,其中亿元以上企业超过100家,初步构建了粮食、畜禽、食用菌、蔬菜、山特等多个系列和深加工产品体系。“三品一标”产品质量水平不断提升,抽检合格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9%以上。

全省已有15个绿色有机食品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有近200个绿色有机食品获得省著名商标,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达到111个,均居全国前列。

“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这是一首生动描写人力农业落后与艰辛的诗句。在我省95.9%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的今天,驰骋在黑土地上的150多万台拖拉机,已将这样的场景推入历史。

现代农业看龙江!记者数次采访在我省举办的全国各类农业会议,当来自祖国各地的与会者站在千亩良田之中,目睹巨轮般的大农机在田间作业时,无不被这威武、壮观的场面震撼,发出啧啧赞叹。

让良种、良机、良法、良田深度融合,是我省对现代农业的智慧探索。其中良机,即农业机械化令我省农业现代化建设在全国独领风骚,成为龙江现代农业最壮美的一道风景。

这样一组新鲜而权威的数据,足以证明我省“骑在铁牛背上的农业”美誉实至名归: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5634.2万千瓦,拖拉机保有量达到157.8万台,大型收获机保有量达到14.6万台,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5.9%,超全国平均水平30个百分点,连年位居全国首位。其中玉米机械化收获的表现最为抢眼:全省玉米机收程度达到89.2%,近几年逐年同比提高近10个百分点。

立足于耕地规模连片、适于大农机作业的农业实际,我省积极投身“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的伟大试验,紧抓国家实施购机补贴政策的有利时机,又出创新之举,全力组建起1359个现代农机合作社。目前,全省现代农机合作社入社农户16.3万户,自主经营耕地面积1128万亩,社均自主经营土地面积达到8300亩。

现代农机合作社“以土地入社为核心、以现代农机为载体、以生产合作为纽带”的生产经营方式,在全国首开先河,成为我省现代农业的一面旗帜。历经10年的探索前行,实现土地规模经营、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提高农产品品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现代农机合作社正在发挥整体作战能力,已成为我省农业生产的生力军。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步步深入,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已步入快车道,当前这种农业发展大势,对我省农业机械化提出了新要求,也带来了新机遇。

以水稻、玉米、大豆、马铃薯、小麦等农作物为对象,围绕耕地、种植、收获、植保、烘干、秸秆处理等六个重要环节,重点突破农机化新技术集成及优化装备配置,一场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提升行动正在龙江大地渐次展开。目前,全省已有15个县达到农业部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创建标准。

争当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使命艰巨,任重道远,凭借150多万台拖拉机、1300多个现代农机合作社的底气和实力,“大农机”在黑土地上纵横驰骋,一往无前。

农以水为命,水以渠为先。

然而多年前,作为农业大省的黑龙江却有着与粮食产量不相匹配的薄弱水利基础设施。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格局长期得不到改变。

2013年,一场历史罕见的流域性大洪水侵袭我省,不仅使我省水利工程损毁严重,也充分暴露出防洪体系缺乏系统治理,主要江河防洪体系建设滞后等问题。

面对灾害,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提出将我省三江流域防洪工程建设作为全国大江大河治理的重点,力争用3~5年时间全面提高三江干流防洪标准和堤防标准,从根本上增强区域防洪排涝综合减灾能力。

省委省政府对三江治理工程高度重视,将其列为全力推进的1号水利工程,指出要抓住国家政策机遇,打造利民便民的交通堤、景观堤,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样板工程,切实提高防洪标准和能力。

以三江治理工程为突破口,近年来,我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势如破竹。

全省先后开展了引嫩扩建骨干工程、奋斗水库、绥棱县阁山水库、三江平原系列灌区、界河国土防护二期和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节水增量行动等一大批重点工程和中小河流治理、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鸡西七台河市供水工程等一批水利工程。

全省有14个项目列入国家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中,其中10项工程已经开工。

统计显示,全省水利工程建设投资总额近年来持续飙升。“十二五”期间,全省水利投资累计达到846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4倍。特别是2015年,获得国家投资213亿元,居全国各省区第一位。2016年,全省水利建设投资额继续领跑全国,达到170亿元。

业以水兴,民以水富。

一项项令人叹为观止的大型水利工程在短短几年内相继建成并发挥效益,即便放在全国水利发展的大框架内都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三江治理工程从2014年开工历时三年即将全线竣工,共建成堤防2929公里、建筑物416座。如今的松花江、嫩江和黑龙江沿线,防洪标准全面提升,堤防上的排灌设施更是为农业生产上了一套旱能灌、涝能排的双保险。

尼尔基引嫩扩建骨干一期工程总投资58.7亿元,目前工程一期渠首枢纽主体工程已经建成并发挥调节功能。沿线大庆、安达等10余个市县用上了从尼尔基引来的嫩江水,既可供饮用又能灌溉,还被用来作生态水,实现了“一江清水润松嫩”。

2016年11月,青龙山灌区渠首站首台机组成功试水。2015年开工建设的青龙山灌区工程,建成后灌溉面积将达561万亩,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修建的第一大灌区。

三江平原14个灌区中的13个灌区已经发挥效益,地表水代替了地下水,不仅缓解了三江平原地区地下水超采问题,更促进了农产品提质增效。

毋庸置疑,龙江水利建设正处于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

截至2016年底,全省已建成江河堤防1.43万公里,其中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等3座重点城市堤防防洪标准基本达到50年至100年一遇,保护耕地5427万亩,保护人口1557万人,占全省人口的40%;全省万亩以上灌区达到386处;全省建成水库达到1139座,总库容达到267.95亿立方米;全省新增供水能力48.57亿立方米,地表水调控能力由13%提高到18%;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211万亩;水稻控制灌溉推广面积达到1067万亩;新增水田面积1607万亩,水田达到6009万亩,继续保持全国水田灌溉第一大省地位;新增旱田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407万亩,全省总灌溉面积达到9009万亩,灌溉率提高了15个百分点;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55提高到0.58。

回首过去几年,龙江水利绘就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从黑龙江畔到三江平原,从松花江畔到松嫩平原,水利建设的大潮在龙江大地上催生出希望的热浪。一批强基础、利长远、补短板、惠民生的重点水利工程建成并发挥效益。水利基础设施落后的状态得到有效改善的同时,现代农业发展也因水利支撑作用的凸显而受益。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让龙江畜牧业迎来了历史性机遇。

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紧抓机遇,把发展畜牧业作为我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强化顶层设计,2015年和2016年连续两年出台重要文件,确立畜牧产业战略性地位,强力推进畜牧产业发展。

全省畜牧产业链上下凝聚共识,砥砺前行,用足我省土地广阔、青山绿水的资源优势,释放畜牧产业“联头带尾、接二连三”的发展潜力,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

2016年,全省实现畜牧业产值185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5.7%,比2011年增长55.9%;实现增加值698亿元,占全省GDP的4.5%,比2011年增长56.5%。

标准化、规模化是现代畜牧产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只有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才能为畜产品提供高质量、营养、安全、健康的原料,真正生产供给侧改革所需要的产品。

2015年,省委省政府提早谋划,高起点、大手笔推进奶源基地建设,实施现代示范奶牛场建设项目。如今,182个1200头规模的现代化奶牛场已遍布龙江大地。

确定“两牛一猪”为畜牧业支柱产业,2016年,我省启动实施“两牛一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项目,三年内将在全省建设300头以上规模奶牛肉牛场、3000头以上规模生猪养殖场560个。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顺应消费升级大势,我省将乳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新生动力,无疑是一种远见卓识。

推进乳业发展,我省创造了一系列“全国纪录”:优质荷斯坦奶牛存栏总量第一、乳制品加工能力第一、奶粉产量和婴幼儿配方粉产量第一。目前我省已发展成全国最大、最优奶源生产基地,全国1/3的婴幼儿配方奶粉产自我省。

近日,从马耳他首都瓦莱塔传来捷报:在那里举办的世界食品品质评鉴大会上,飞鹤乳业旗下高端婴幼儿奶粉“星飞帆”荣获金奖。这是龙江本土乳企飞鹤乳业继2015年、2016年后连续三年在世界食品品质评鉴大会上蝉联“金奖”。

能在素有“食品界诺贝尔奖”之称的世界食品品质评鉴大会上获奖,既是对飞鹤乳品优良品质的肯定,也彰显了我省的乳业实力。

纵观全国,畜牧产业产销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产能北移、产品南下”局面逐渐形成,“南猪北养”“北猪南运”正向纵深发展。

瞄准未来,顺势而为,我省无疑具备承接全国生猪产能转移的资源优势和基础条件。省委委政府超前谋划发展,用工业理念和统筹思维发展畜牧产业,依托招商引资,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整个产业链共同发展,借势做大做强畜牧产业。

一批大型畜牧产业项目已在我省落地生根,国内生猪产业前10强企业均在我省布局。广东温氏、江西正邦、深圳金新农、河南牧原、四川天兆、江西双胞胎、中航国际等20家企业集团,计划未来5年在我省投资超过800亿元,建设出栏4000万头生猪产业项目。

“粮变肉、草变乳”,我省正由“大粮仓”迈向“大厨房”。2016年,全省畜牧业转化粮食300亿斤。国人每喝6杯奶,就有1杯来自我省;商品猪大省的建设步伐在加快,有22个县被列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高档牛肉生产全国领先,随着“龙江雪牛”品牌的叫响,我省已具备打造全国高档牛肉生产第一大省的基础。

一步步扎实的努力,一项项发展的成果让我们相信,我省从畜牧大省迈向畜牧强省的目标已不再遥远。

经济学上有一条原理,就是产权越清晰,交易成本越低,交易就越容易。

几乎每个农民都知道,在土地流转交易的时候,如果能有个“证”证明哪块地是自己的,有多少年使用期,别人来流转就会心有底、有积极性,价格也好谈。

这朴素的道理,正是土地确权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发端。摸清资产家底,保障农民权益——2016年初,我省被国家确定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整省推进试点省;同年11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拉开了我省通过深化农村改革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实现农民共享农村改革发展成果的大幕。

我省为此成立了专项工作领导小组,18个相关厅局均是成员单位。专门安排1.4亿元资金用于全省农村土地航拍影像底图制作;国土资源部门免费提供最新的全国土地调查和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等成果,调处土地权属争议。

2017年4月6日,哈尔滨市阿城区红星镇振兴村农民梁文轶在镇政府领到了渴盼已久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新版证书,成为获得新证的“龙江第一人”。

目前,除有争议的土地外,全省已基本完成土地实测,实测面积1.52亿亩;大部分县(市、区)正在有序推进数据库建设和合库汇交,并在全国第三批启动的整省试点省份中率先向国家整县汇交数据,其中进度较快的阿城、延寿、呼兰、南岗等县(区)已全面进入发证阶段,整体工作走在了全国第三批启动的整省试点省份的前列。

围绕“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的目标要求,我省把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作为今年农村改革“一号工程”,以省委文件的形式在全国第一个下发省级改革实施意见,构建了“指导服务到村、业务培训到底”的工作推进格局,按照“分类型、选代表、积经验、再铺开”的思路,落实115个村级改革试点,同时确定了北安市等4个国家级整县推进改革试点。

用一年时间基本完成省级试点村的改革任务,用两年时间完成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任务,到2019年底完成所有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任务——为了农民兄弟的根本利益,我省紧锣密鼓,倒排时间表。目前,全省115个省级试点都已开展清产核资工作,近一半试点村已完成了清产核资任务,进入成员身份认定阶段。四个试点县均稳步推进,进度较快的阿城区,部分村已进入了成员身份认定阶段……

加工品牌大米、养殖高端肉牛、生产优质白酒,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都是一个农机合作社的事业。这是孙吴县桦林现代农机合作社打造的产业链,这个产业链令桦林现代农机合作社长足发展,也成了入社农民的致富链。

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同样领先全国。我省探索出“专业合作社+农户经营”、“龙头企业+现代农机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经营”等多种合作模式,带动规模经营发展。目前,我省像桦林现代农机合作社这样的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突破19万个。

组织方式得到创新,生产方式也随之创新。我省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通过土地入社、托管服务、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实现少数人种地,让更多农民从土地上走出来。目前,全省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土地规模经营超过1亿亩。

合作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改变了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以大农机为主要装备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拉动粮食增产8%左右。

近两年举办的各种农业展销会,不再只有加工、流通企业,而是增添了农业合作社这个新“角色”。黑龙江农民合作社优质农产品(上海)展销会、(深圳)推介会、农民合作社卖粮大会等一系列市场对接会,更深地意味着农民特别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由原来的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它们的市场观念、品牌意识、闯市场能力都在提升,正由会种地向会管理、会经营转变。

给政策、立规范,激发发展活力。我省出台政策,对现代农机合作社规范社奖励,对种粮大户给予贷款支持。在培训新型职业农民时,重点培训新型经营主体业务骨干,共培训新型经营主体骨干上万人(次)。

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关键阶段。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时代赋予的重大课题,我省正锐意进取,力争到2020年现代农机合作社基本实现规范化,现代农机合作社总数达到1800个。引导农业合作社与工商资本联营合作,向上市公司方向努力。

量大链短,种强销弱——农产品“优质难优价”的隐痛,一直困扰着我们这个创造了一个个粮食生产奇迹的农业大省。如何实现由“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由“卖得好”倒逼“种得更好”,是农业大省升级为农业强省必须迈过的门槛。

以政府名义举办全省农产品营销大赛并为农民亲授16条营销“妙招”;开展“我在黑龙江有亩田”网络众筹;在全国各地举办黑龙江省农民合作社优质农产品展销会;召开农民售粮大会,种地大户登上主席台面向全国的经销商推介自己的产品……为了实现“卖得好”,农业大省的创举一个又一个。

农村电商异军突起,成为农产品销售和品牌打造的一道亮丽风景。上半年,全省农村电商主体达2.7万家,交易额突破100亿元。黑龙江大米网在线销售农产品10040吨,总成交额5195万元。省级农业电商平台——生态龙江网入驻合作社和企业1785家。全省推出众筹、私人定制等互联网营销项目353个,带动众筹收入30多亿元。预计到年底,可实现收入60亿元。

为实现“卖得好”,我省将原在秋后进行的农产品销售工作提到产前,演绎出市场营销“秋潮春闹”的新变。今春先后主办和承办了黑龙江——北京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博览会暨2017年货大集、中国食用菌产业大会、中国鲜食玉米速冻果蔬大会、中国蔬菜产业大会等大型国际国内行业展销会。

请进来办展,走出去参展,我省先后在国内外举办黑龙江优质农产品展销推介活动17场,签订合同和意向协议310多亿元。

伴随营销“提速”,“龙”字号农产品美誉度和知名度迅速提升,品牌影响力显著扩大。权威第三方评估显示,我省绿色食品的整体品牌冲击力强,知名度、美誉度、推荐度在全国主要产地均位列第一。在首届中国大米品牌大会上,我省有3个品牌上榜“全国十大大米区域性公共品牌”、5个品牌上榜“全国十大好吃大米”。

从“田间地头”到“市场端头”——无数个“第一次”,记录着龙江农业由“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靠“卖得好”倒逼带动“种得更好”,创造更多经济活动,让更多农民走上致富道路的奋斗历程。

十一

增加农民收入,建立持续增收机制,是发展现代农业、深化农村改革的永恒目标。

一年多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我省的重要讲话精神,以“粮头食尾”和“农头工尾”为抓手,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促进产业融合,增加农民收入。

2016年,我省被农业部、财政部确定为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省。13个县(市)和海林宁安休闲农业示范带同步试点,探索融合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新途径新模式。

截至目前,13个试点县(市)中开展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合作社达到604家,带动入社农户44045人;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44家,通过投资自建基地和与农民参股合作共建基地,形成了全产业链经营的发展格局;依托国投资金1亿元,吸引社会投资26亿元,投资兴建农村三产融合项目97个;新上农产品加工项目103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9亿元,新增农产品加工能力103万吨;2016年融合经营主体带动农民增收10.2亿元。

发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撬动经营性收入增长。立足已经形成的1.3亿亩土地规模经营条件,大力发展规模集约经营,通过提高单位资源产出率促农增收;大力发展专品种种植、订单生产、绿色有机食品,通过提高供给侧质量促农增收。2017年,全省围绕加工需求的专用品种订单面积1.35亿亩;有46个县建设“鱼稻”、“鸭稻”、“蛙稻”和“蟹稻”基地110个、27.1万亩,其中“鸭稻”亩效益近8000元,是普通水稻的16倍,“蟹稻”和“蛙稻”亩均效益也在6000元以上。

围绕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和增加农民收入等核心主题,积极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五常市、庆安县被批准为全国首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单位,宁安市被列入有待完善规划的30个单位之中;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全面铺开。

2016年,五常市、庆安县和宁安市的产业园内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9510元、18900元和27000元,比园外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高30.6%、40.9%和70%。

抓住省级农民创业园建设契机,将农民创业园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全力推动农民创新创业,打造拉动增收新引擎。目前,全省经农委推荐、被农业部认定列入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目录的园区有60个。上半年,全省农民创业人数达120万人,实现农民创业纯收入23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3.1%、35.3%;带动农民就业266万人,带动贫困户脱贫近4万户。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伴随粮食生产的“十三连丰”,我省斩获了农民人均纯收入“十三连增”的骄人业绩。2014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达10453元,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此后一直保持高位增长。即便是在增收形势异常严峻的2016年,也实现了逆势增长的好成绩——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32元,同比增长6.6%,高于全国平均值,也高于全国经济增速和城镇居民收入增速。

十二

广袤的黑土地,不仅是中国的大粮仓,还要变成中国最美的地方。

秋高气爽,行走在广袤的龙江大地上,映入眼帘的是金色的稻海,摇曳的红高粱……一派丰收的美景;走进镶嵌在黑土地上的一个个村庄,看到的是村民祥和的笑容、整洁漂亮的村容村貌……远处的丰收景色与人们喜悦的面貌,构成一幅和谐美丽的图画。

万千美丽乡村正成为大美龙江的一道亮丽风景。

获得感,是美丽乡村建设给广大农民最实在的礼物。

哈尔滨市通过推进“四清”、“六改”、“四化”和治理“五乱”,1200个自然屯面貌一新;牡丹江市投入环境整治资金6870万元,建立环境管护机制的村达到680个;宝清县创新村级环境卫生保洁管护长效机制,在145个行政村组建保洁队伍,每村每年给予1万元补助,实现了农村环境卫生整治集中化、管理常态化。

宁安市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了乡村游新产业,独具特色的乡村景致成为摄影爱好者的首选,每年都能迎来百万游客,给当地农民带来可观的收入。

按照每年建成200个省级示范村的目标,近年来我省从规划编制、资金整合、政策性贷款等领域入手,不断加快各地示范村建设步伐。哈尔滨市投入5600万元,撬动社会资本投入6亿多元,重点打造哈肇、哈同、哈牡、哈五、铁通、哈双等6条公路沿线美丽乡村示范带上100多个示范村。汤原县争取农业发展银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政策性贷款1.95亿元,重点用于30个示范村和10个精品示范村建设。

村内道路、排水工程、农房改造、日常保洁、村屯绿化、乡风文明……美丽乡村建设点多面广,既有大工程,又有软文化,如何让美丽乡村留得住乡愁,我省总结推广了“能人带动、产业拉动、社会资本推动、乡村旅游牵动、老区政策促动、村级自主建设”等美丽乡村建设模式,打造了哈尔滨“六路百村”示范带、齐齐哈尔“百村千屯”示范带、牡丹江“三带四区”精品示范带、佳木斯“一心两沿一环”示范带,通过示范引带,初步形成了“以点连线、以线带面”的推进格局。

据统计,2016年全省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2.4万户,完成投资44.89亿元;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67处,解决了13.55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启动了861村屯电网改造工程,投入资金20.45亿元;绿化村屯1227个,硬化村内道路1200公里。如今全省已有近7000个行政村建立了保洁队伍,占行政村总数的76.8%,村级保洁人员总数达到1.9万人,成为扭转农村环境“脏乱差”局面的主力军。(记者 张桂英 黄春英 贾红路)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全省 农业 农民 全国 发展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