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众说 众说

“双一流”名单不只是荣誉榜单

2017年10月09日 14:59 | 作者:文峰 | 来源:长沙晚报
分享到: 

昨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公布42所世界一流大学和95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在这份名单中,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而进入一流大学建设名单的42所高校,又分为A类和B类。其中,A类36所,B类6所。

这份名单甫一发布,就引发媒体广泛关注。诸如“你的学校在不在”“为母校自豪”等信息也在朋友圈刷屏传播。显然,舆论似乎更多把“双一流”名单简单看成一个荣誉榜单了。其实,这份名单并不是荣誉榜单,而是一份目标责任榜单。因为,“双一流”目前还是一个建设目标,现在入选“双一流”名单里的高校并不等于就已经是一流高校。此外,这份名单还引入了竞争退出机制。

2015年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要求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基本原则,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也就是说,今日之中国,需要的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而不仅仅是国内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这正是《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主旨。世界一流大学指主要学科有一批大师级人才,能够批量培养出产生世界一流的原创基础理论人才的创新型大学。具体而言,它具有很多特征,比如科研成果卓著,学术声誉很高;学术大师汇聚,教师素质很高;科研经费充裕,研究力量雄厚;管理科学规范,杰出校长掌舵;鼓励创新,重视创新团队的多元化建设等。

显然,拿这些标准去衡量现存名单里的高校,我们就可以看到差距。换言之,我们要达到“双一流”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既需要体制机制的改革,更需要观念的革新。它既给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了要求,也给高校提出了要求,更给社会观念提出了要求。

日前,浙江大学发布《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认定实施办法(试行)》,其中规定在媒体及其“两微一端”发表的优秀网文,根据发布平台与传播水平可认定为国内权威、一级、核心等学术期刊论文,纳入晋升评聘和评奖评优。该办法一出,就立即引发了热议,被舆论解读为“网文10万+可算学术论文”。社会上不少人就在舆论场里大耍抡棒拔高功,说这个损害学术严肃性。一时间,“板砖”向着浙大横飞。

一边说高校要自主,一边又给高校戴帽子,这就是创建“双一流”不容忽视的问题。像浙大这样底子较好的高校修改教师论文评定机制都会引起社会热议,无疑值得反思。要知道,此次浙大加入新的评判方法,不是取代原来的评判方法,二者是兼容的,而不是对立的。新的评判方法给一些老师提供了个性表现的机会,能够很好地缓解教学与学术科研的单轨制矛盾。鼓励老师走向大众镜头前,更有利于高校的优秀学术思想产生社会性作用。再说,浙大是实验,若在实践中出现不妥状况,那随时可以修改或叫停。这个试错成本并不大。现在,这个新标准的关键问题是怎么确保“10万+”公平。因为现在很多“10万+”都是刷出来的。但此一问题可以通过细化考评和追责措施解决。这个事,说明我们要实现“双一流”目标,社会层面解放思想的这一关也必须要过。

“双一流”名单发布,是启动实施“统筹推进双一流”战略的新阶段。这是中国大学冲刺国际前列、打造顶尖学府的“冲锋号”,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明天的中国,对顶尖人才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大。时间紧,任务重,每所高校都应从自身实际出发,激发创新活力。而真正要实现“双一流”目标,必须要形成全方位的合力。我们无疑要为“双一流”战略点赞,但在期待它为“中国梦”的实现不断释放澎湃动能的同时,也要给高校“松绑”“搭梯子”。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一流 名单 双一流 高校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