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古代水利工程不能止于“申遗”

2017年10月13日 13:24 | 作者:张西流 | 来源:东方网
分享到: 

墨西哥时间10月10日上午10点左右,在墨西哥城召开的世界灌排委员会执行大会上,宁夏引黄古灌区、陕西汉中三堰、福建黄鞠灌溉工程3处古代水利工程被确认成功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并授牌。目前,我国陕西郑国渠、四川东风堰等10处已成功申报,加上此次成功申报的3处,我国已有13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10月11日央视网)

继宁夏引黄古灌区、陕西汉中三堰、福建黄鞠灌溉工程3处古代水利工程,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成功后,我国已有13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居世界前列。众所周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其遴选标准较为严格,必须满足建设年代在100年以上的灌排工程,在工程设计、建设技术等方面领先于其时代等。可见,对于我国现有13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既要进行有效保护,又要进行借鉴与传承。

事实上,中国先贤们治水智慧,更是领先国外近千年。每到梅雨季节,全国各地大范围持续强降雨天气,使不少城市内涝严重,经济损失巨大。而江西赣州却“风景这边独好”,令人惊羡。赣州曾获得“排水系统最佳城市”的美誉,得益于古人留下的“福寿沟”。北宋熙宁年间,知州刘彝按照分区排水的原则,建成两个排水干道系统;利用城市地形的高差,采用自然流向的办法,使城市的雨水、污水自然排入江中。因两条沟的走向形似篆体的“福”、“寿”两字,故名“福寿沟”。良好运行千年之久的“福寿沟”,护佑着赣州百姓的安危,同时也在提醒现代人,治水当因地制宜,有长远规划,不可盲目填堵。

纵观历史,大禹治水、李冰建都江堰、白居易治理西湖、刘彝规划福寿沟等等,都是采取因势利导、道法自然、宜疏不宜堵的理念,依照地理形势统筹规划,引导水流走向,以消弭水患。古人能在有限的技术条件下建起绵延千年的水利设施,其治水理念值得现代人反思。现代城市的人口数量、规模、复杂程度都远超古代,而近些年来盛行的城市开发,都崇尚大拆大建、填湖削山,许多城市的内河道、湖泊水塘、地下水脉因此被填堵隔断。一旦遇到暴雨灾害,原有自然水道无法畅通运行,只能依赖于脆弱的现代排水系统,涌堵内涝每年都会发生。

可见,古代水利工程,不能止于“申遗”,均应成为现代城市排涝样本。在城市建设中,不能只考虑经济增长,还要兼顾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利用好自然水系,发挥湖泊河道的蓄水调节功能,减少人工的过度开发破坏。这样才能趋利避害,造福市民。更重要的是,现代城市若想终结“逢暴必淹”困境,必须在城市排涝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方面进行检讨与反思,并创造性地建设城市排涝体系,使所有城市均成为“最不怕淹城市”或“排涝系统最佳城市”。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城市 古代 水利工程 灌溉工程 世界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