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医讯同期声医讯同期声

健康扶贫:除病根 拔穷根

2017年10月17日 10:38 | 作者:刘 峣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分享到: 

10月17日是中国第四个全国扶贫日。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最突出的致贫因素之一,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持续补齐的民生“短板”。2016年全国建档立卡数据显示,因病致贫、返贫的贫困户占到贫困户总数的42.6%。

从2016年起,中国启动健康扶贫工程。工程提出,到2020年,贫困地区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农村贫困人口大病得到及时有效救治保障,服务能力和可及性显著提升。

1年多来,数百万贫困患者因此获益,除掉“病根”,也拔起了“穷根”。

分类救治360万患者

解决好贫困人口因病致贫返贫问题是脱贫攻坚的“难中之难”,“让贫困人口看得好病、让基本医疗有保障”是保障贫困人口民生获得感的重要一环。

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务院扶贫办等多部门印发《关于实施健康扶贫工程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采取技术支持、人员培训、管理指导等多种方式,提高被帮扶地方的服务能力,到2020年,贫困地区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据悉,按照“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签约服务管理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的工作思路,中国积极推进健康扶贫工作,截至目前,已分类救治360万大病和慢性病贫困患者。

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王培安说,为了让贫困人口看得好病,中国对大病患者实施集中救治,首批遴选了费用负担重、诊疗效果明确的儿童白血病、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终末期肾病等9种大病,已经救治11.5万人。在分类救治的360万大病和慢性病贫困患者中,14.4万人已治愈,73.5万人病情好转,38万人病情稳定转入长期康复治疗。

自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健康扶贫工程已为全国553万户因病致贫返贫家庭、734万患病群众建立了健康扶贫工作台账和动态管理数据库。2016年,中国实现了城乡居民医保、大病保险对农村贫困人口全覆盖,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2016年农村贫困人口医疗费用实际补偿比达到67.6%,个人负担进一步减轻。

探索兜底保障机制

健康扶贫实施以来,各地积极探索,成效明显。

贵州省从今年起将关节病、脑血管病、糖尿病等49种发病率高、医疗费用高、严重影响生产生活能力的病种,全部纳入医疗救助和签约服务管理,把健康扶贫落实到人、精准到病。

安徽省在全国率先设定贫困人口医疗兜底保障线,建立贫困人口“三保障一兜底一补充”综合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政府兜底和补充医保之间无缝衔接、协同保障。

四川省对7—64岁贫困人口在脱贫攻坚期内每人免费健康体检一次,全面评估贫困人口的健康状况,实施精准健康管理。

王培安说,各地积极探索贫困人口医疗兜底保障机制,实现县域内住院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即时结算。通过基本医保和其他措施,多数省份将农村贫困人口医疗费用实际报销比例提高到80%-90%。此外,健康扶贫工作还变“输血”为“造血”,组织全国963家三级医院对832个贫困县的1180家县级医院进行对口帮扶,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可及性不断提高。

建立扶贫长效机制

中国健康扶贫成效卓著,但建立健康扶贫长效机制还面临不少挑战。专家认为,因病致贫返贫一直是首位致贫因素,越往后越突出。

国家卫生计生委财务司副司长刘魁说,政策供给欠缺、工作进展地域间不平衡、卫生计生行业及扶贫对象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是当前健康扶贫工作的难点和压力所在。

专家指出,当前必须要坚持落实“大病集中救治、慢病签约服务管理、重病兜底保障”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完善健康扶贫政策体系,加强组织推动,将健康扶贫政策落实到人、精准到病。要将健康扶贫作为医疗卫生事业的一项长期任务,建立和完善健康扶贫长效机制,推动关口前移。

国务院扶贫办党组成员夏更生认为,下一步应继续完善健康扶贫的政策举措,研究推进慢性病治疗门诊统筹,切实减轻贫困人口慢性病的治疗负担;总结地方医疗兜底保障工作的经验做法,通过加强医疗费用控制整合资源开拓渠道等方式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费用个人自付部分控制在一定比例范围内。

编辑:赵彦

关键词:健康扶贫 全国扶贫日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