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新闻 大会新闻

十九大新闻中心举行第六场集体采访

坚持顶层设计和抓推进落实相统一

2017年10月23日 09:31 | 作者:司晋丽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10月23日电(记者 司晋丽)十九大新闻中心22日下午举行了第六场集体采访。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党委书记虞丽娟、郑州大学校长刘炯天、新疆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刘志怀、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徐川、贵州省黔东南州镇远县江古镇中心小学教师黄俊琼等六位代表就教育综合改革接受了记者采访。

李希贵是教育界知名人士。他说,最近五年,除了北京十一学校校长外,他还兼任了北京市海淀区另外两所教育力量薄弱学校的校长。通过职务的增加,可以看出北京市海淀区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城乡学校一体化所做的努力。在回答高考改革给高中教育带来哪些挑战的问题时,李希贵说,十一学校的每个学生通过学校开发的268个学科课程、30个综合课程和70个职业考核课程,形成了不一样的学习路径和成长路径。五年前学生高考填报志愿时,大概80%的学生聚焦在20%的热门专业。今年涉及80%的大学专业领域。“这说明学生慢慢找到了自己,开始走向了更加适合他未来潜能的专业之路。”他表示,在这些年的改革探索中体会到两点:一是人才观需要发生改变,二是老师应减少路径依赖,调动大量的教育智慧、教育艺术来跟学生平等对话。

虞丽娟认为,要把考生和家长在高考综合改革过程当中的感受度、获得感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14年上海启动教育综合改革和高考改革以来,已发布了214项重要举措。这些举措已经通过了中期评估,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谈到改革方案如何落地时,她说,必须坚持顶层设计和抓推进落实相统一。各级组织要各负其责、协同作战,把高考综合改革、教育综合改革纳入到市委市政府全年重点任务督办范围。教育主管部门研究落实,研究每个政策、每个环节如何落地,以及可能的风险防范。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职业教育如何培养更多的大国工匠?刘志怀表示,培养工匠精神需要在学校和社会两个层面发力。首先应该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使学生认识到工匠精神对他们成长成才的重要性;第二是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师要通过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和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来影响、带动学生思想观念认识的转变;第三是在公共课、专业课和校园文化中融入工匠精神教育的内容。工匠精神的培养也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在全社会范围消除对技术和劳动的歧视,营造平等尊重的环境,提高工匠的社会地位和待遇,从制度层面来保护工匠精神。

作为乡村教师中的党代表,黄俊琼说,2010年国培计划实施后,很多乡村教师都能够走出大山,开阔眼界。“2014年9月,习总书记在百忙之中来到我参加的国培教师北师大培训班,与我们亲切座谈、交流。2015年9月,总书记又给我们贵州国培参训教师回信,他嘱咐我们要牢记使命,不忘初衷,扎根西部,服务学生。总书记的关怀和嘱托,给我们乡村教师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动力、增进了信心。她说,作为一名乡村教师,她感到非常幸福。

徐川代表曾在“党代表通道”上与媒体互动。他在回答提问时说,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就像为学生精心烹制一顿大餐,秘诀就是三句话:知道学生喜欢什么,知道自己厨房具备什么,知道如何把大餐送给学生。

编辑:周佳佳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