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伟大的思想强大的力量

2017年10月24日 14:26 | 作者:王祺扬 | 来源:学习时报
分享到: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真实、全面、生动地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40多年前在陕北穷苦山村插队七年的动人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志有为、有胆有识、有才有智、有情有义的热血青年,令我们受到强烈的冲击和震撼,获得深刻的教育和启迪,得到崇高的洗礼和升华!爱不释手地读完这本书,我认为青年习近平至少有以下八个方面的精神品质,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借鉴。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的崇高理想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不满16岁时,他不听劝说,执意申请到陕北插队。七年知青岁月中,他把自己看作农民,当作“黄土地的儿子”,经常说“我们老陕”。面对1974年大学招考难得的机会,他主动放弃。他说:“我到梁家河毕竟好几年了,老乡对我不错,我不能就这么走了,得帮助老百姓做点事儿。”与黄土高原老百姓们摸爬滚打、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七年,他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他志存高远,但决不好高骛远,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扎根农村,忠于人民,为老百姓办实事,改变梁家河贫穷落后的面貌。“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我们要学习青年习近平的远大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既“仰望天空”更“脚踏实地”,将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转化为执政为民、爱岗敬业、创造实绩的实际行动。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坚强意志毅力。七年的知青岁月中,父亲被批斗和关押,母亲被审查,自己被扣上“黑帮子弟”的帽子,青年习近平从没有消沉和失望;一起来插队的知青,不少人都招了工、入了党、提了干、上了大学,而他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他却没有丝毫的埋怨和后悔,以坚强的意志和坚韧的毅力,乐观向上地面对生活、刻苦学习和勤奋劳动,孜孜以求地向组织递交了8份入团申请书和10份入党申请书。正如他后来所说,插队七年他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培养了自信心。他借用郑板桥的诗改动几个字,既描述了他上山下乡的深刻体会,又表现出他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我们要学习青年习近平“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坚定意志以及“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坚强毅力。

“积善成德,明德惟馨”的高尚道德品格。青年习近平在赵家河大队社教吃“派饭”时,他悄悄压下“这碗面的几倍价值”的1斤2两粮票和3毛钱,对老百姓的利益“丝毫不沾”。他竭尽全力帮助困难群众。文安驿公社集市上遇到一位素不相识的讨吃老汉,他慷慨解囊,掏出身上所有的钱和粮票,脱下自己穿的外衣送给那位老汉。担任梁家河村支书后,他对年纪大的人很尊敬,对同龄人很亲切,对小孩很爱护,对表现不积极的社员甚至“管制分子”,从不吹胡子瞪眼,老百姓都说“近平这娃心眼儿好”。对于智障“半憨憨”灵娃,他不仅不嫌弃,还与他交朋友。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善之人,必有余幸。一个人的道德品格有多高,就能决定他能够走多远。

“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精神。青年习近平在陕北插队七年所历经的苦难磨炼了他的性格,砥砺了他的意志。他过“四关”,吃大苦、耐大劳。挑粪、锄草、割麦、打井等重体力活,他样样都干,从不叫苦叫累,老百姓“从没有见过他偷懒”。打坝时,他赤手拧夯石砸黄土,手掌磨起泡、磨破流血,一直拼命干,从来不“撒尖儿(偷懒)”;挑粪时,圆硬的扁担把他肩膀磨出厚厚的茧;冬天挖井时,他冒着吊起的土石掉下砸死人的危险,率先跳进冰冷刺骨的井坑里挖土石,头上衣上全是泥,腿冻得落下毛病。我们要像青年习近平那样,不畏艰险、不怕困难,奋斗不止、坚持不懈,用忠诚和担当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绚丽篇章。

“苍生俱暖,辛苦出山”的爱民为民情怀。为群众做实事是青年习近平始终不渝的信念。见村民铁锁没有衣服穿,他把自己心爱的大衣慷慨相送;在去冯家坪公社的路上,他毫不吝惜地帮助一位70多岁的老大爷拉车;赵家河大队一村民的生猪跑了,他帮助找回。1994年,村民吕侯生因腿疾给时任福建省委领导的他写信求助,他迅速寄去路费,将吕侯生安排到福州治病,用自家的积蓄几万元帮他支付医疗费用。1999年吕侯生做了截肢手术,他知道后又帮他支付了所有的费用。“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群众在干部的心里有多重,干部在群众心中就有多重”“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不同时期、不同场合,习近平总书记总是用朴素的语言表达着他对人民群众的真情挚爱。

“疾风劲草,烈火真金”的担当作为气魄。青年习近平“实事求是,说公道话,做公道事,敢做敢当”。他认准了的事坚决努力去做,有决心、有毅力,轻易不说出口,只要说出,他就坚持到底。“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青年习近平坚持原则、敢于担当的“劲草”“真金”精神,既体现了他事业至上、人民利益第一的责任担当,也显示出他无私无畏的勇气和善作善成的能力。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求真务实作风。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梁家河村缺煤少柴、不通电,为了解决老百姓烧柴做饭、点灯照明问题,他不辞劳苦甚至险出车祸,远到四川学习沼气技术,建成了陕西第一口沼气池;为了解决粮食、蔬菜产量低的问题,他专门联系中国农科院进行试种推广,还到县制种站学习良种培育技术;为解决老百姓吃水困难,他带领村民们挖深水井;为增加村里劳动工具,他办起了一个铁业社,说服打铁能手留在本村打铁;为方便村民们购买日常用品,他创办了代销店;为发挥妇女劳力作用,他开办了缝纫社;为了将毛驴腾出来用于生产和运输,提高磨粮效率,他创办了机械化磨坊……

“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的学习精神。青年习近平酷爱读书、热爱学习,在纵览古今、追慕先贤、陶冶情操中树立理想信念,提升素质能力。他刻苦学习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有个针缝的时间都要读书。白天外出劳动,兜里装着书;晚上回来一有空就看书,夜深人静室友都睡觉了而他还在昏暗的煤油灯前用身子挡着光看书,以至于脸鼻都熏黑了。他的窑洞里摆满了书,为了读到《浮士德》不惜走30里路去借阅。“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要像青年习近平那样,将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和一种生活方式,以韦编三绝、悬梁刺股的毅力,用凿壁借光、囊萤映雪的干劲,持之以恒地加强学习和深入实践,不断提高政治思想文化素质和领导能力水平。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一本好书,它不仅教育我们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源、脉络和因果。我们要勤于学习,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高举旗帜、开拓进取,真抓实干、攻坚克难,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懈奋斗!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习近平 青年 学习 老百姓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