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锐·评论锐·评论

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需激发民企活力

2017年11月02日 09:05 | 作者:辜胜阻 |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分享到: 

●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新时代民营经济的新论述,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完善产权制度,实现产权有效激励;发展国企和民企共生共荣的混合所有制经济;破除垄断,放宽市场准入,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保障非公经济和非公经济人士的“两个健康”发展

●根据十九大报告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构想,新时代的民营经济将迎来四大历史性机遇:一是改革机遇,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机遇;二是创新机遇,特别是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带来的新机遇;三是发展机遇,特别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海洋强国战略、城市群发展战略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四是开放机遇,特别是“一带一路”带来的国际化机遇

2050026

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十九大报告,高屋建瓴,博大精深,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理论、新战略、新理念、新目标。十九大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性重大判断,并指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如同中共七大把毛泽东思想、十四大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一样,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正是在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引下,中国人民正在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视野,明确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要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添了新内容,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和创新,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也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性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下面,我结合中共十九大报告,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新时代民营经济新发展谈两点学习体会。

新时代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基石

十九大报告提出第二个百年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建设现代化强国,而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基石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这既是党中央对过去发展历程的科学总结,也是统筹考虑国内、国际发展大势作出的重大判断,是对中国经济所处发展阶段的新认知、新判断,更是进入新时代后引领我国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部署,标志着中国正在进入全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发展时期。显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旨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加速各类现代化要素的投入和积累,全面释放改革红利,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按照报告要求,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坚守“一个基本方针”:即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贯彻“一条主线”: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三个变革”:即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明确“一项重点”: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抓好“两个着力点”:着力加快建设“四位一体”的产业体系,即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三有”的经济体制,即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报告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化税收制度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十项改革措施,明确了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二十项具体重点任务。具体来讲,应从以下六个方面发力。

一要重视实体经济发展,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强本固基。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表明,一个国家要强大,就必须注重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国家经济的命脉,是增强综合国力、增加社会财富、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基础。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长从数量扩张到质量提升转型的重要阶段上,针对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须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经济发展和改革的主攻方向,着力做强做大做优实体经济,打牢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要抓住新工业革命机遇,支持新兴战略产业发展,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高层次、深度结合,培育实体经济的新增长点、新动能。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逐步提高我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要发扬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培育一批勇于创新、踏实做事的人才队伍,引领经济转型升级,振兴实体经济繁荣。

二要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动力支撑。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当前,世界正处于新科技革命前夜,各国纷纷把科技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而中国经济发展也已经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动力由低成本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面对国内外新环境与新挑战,创新是提升我国综合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特别是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同时,要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深化高校、科研机构同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多举措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培养创新人才后备军,推进“技术创新”与“金融创新”双轮驱动,不断强化战略科技力量。

三要加快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夯实“三农”基础。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三农”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体现。因此,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水平,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努力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农村新面貌。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形成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全力推进城乡在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实现均等化,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实现城乡联动发展、共同繁荣。

四要完善区域发展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协同、共同发展,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空间布局结构提供路径指引,保障均衡发展。报告指出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要根据各地的资源禀赋与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地制定差异化的经济政策。要坚持走均衡城镇化道路,既要发展合理分工、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城市群,又要依托县城和县域中心镇发展中小城市,鼓励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加快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推动中部崛起、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产业转移与升级,发挥城市群的整体效应,缩小区域贫富差距,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

五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无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的“双手”协同作用,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制度保障。报告指出要“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建立更加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总体来看,完善产权制度和优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点改革任务。具体而言,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不断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要规范和完善市场准入、竞争机制和负面清单制度,鼓励民营企业大力发展,激发多样化市场主体活力。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金融服务体系,打通通往实体经济的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双重通道。此外,还要实施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等措施。

六要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对外开放战略,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立自我强化机制。报告指出“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同时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过去,近四十年的开放使中国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之一。当前,新型全球化浪潮正在兴起,中国既要对内强化自身发展实力,也要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要抓住全球化机遇,不断推进全球发展成果共享。“一带一路”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升级版,是国际合作的新平台,也是引领新型全球化发展的新引擎。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对外投资方式,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着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国际产能合作与自由贸易区建设,打造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推动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改革,为各国经济发展与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经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新时代民营企业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市场主体

新时代民营企业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市场主体。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再次重申“两个毫不动摇”,既表明了党的一贯立场,及时回应了社会重大关切,也为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指出了光明前景,对于坚定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一心一意发展企业的信心,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改革开放近40年来,在党的方针政策的指引下,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民营经济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已经发展成为稳定就业和推进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企业家成长的重要平台。当前,民营企业用近40%的资源,创造了我国60%以上GDP,缴纳了50%以上的税收,贡献了70%以上的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提供了80%以上的就业岗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十九大报告在重申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就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作出了许多新的重大论述,为我国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标志着我国民营经济将迎来新的历史机遇和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报告中指出,“要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要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的每次党代会都在所有制理论上都有重大突破。过去,在党的历次重要会议和文件中,都用“非公有制经济”和“个体私营”企业来表述非公经济和企业,这次习近平总书记直接使用“民营企业”(而非私营企业)的概念来为民企定位正名,强调要激发民营企业市场主体的活力,既表明我们党对民营经济认识的逐步深化,又体现了对民营企业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建设作出的贡献给予充分肯定,必将激励我国广大民营企业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贡献。

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新时代民营经济的新论述,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特别是民营企业家是供给侧最重要的市场主体,企业家精神是供给经济学及其政策主张的灵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激发企业家特别是民营企业家精神,报告强调要“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民营企业家,他们创建了一大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其在稳定增长、增加就业、推动创新、出口创汇、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要营造适度宽松的政策环境、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和尊重企业家的社会氛围,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加快造就一支优秀的企业家队伍,弘扬企业家精神、激发企业家创业创新热情、发挥企业家作为“关键少数”和特殊人才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积极作用。

二是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经济转型升级需要创新创业主体多元化,报告指出要“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创业是富民强国之基,多元化的社会主体是支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重要力量。新时代民营企业要靠创新创业转变发展方式致富,“小富靠勤劳,中富靠机遇、大富靠智慧”。政府要营造“实业能致富,创新致大富”的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完善创新创业平台,留住高层次创新人才,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为民营制造业迈向“高精尖”、民企走向价值链和产业链的中高端提供人才支持,进而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

三是完善产权制度,实现产权有效激励。产权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营经济制度的核心,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保障现代市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十九大报告给广大民营企业家派发了“定心丸”,解除了一些企业家“小富即安、大富难安”“不挣钱心慌,挣钱也心慌,挣钱越多越心慌”疑虑。完善产权制度,最重要的是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不断推进产权制度创新以适应新时代新征程下的新要求,加快推进产权保护走向制度化、法治化,切实保护保护民营企业家的财产权、创新权益和企业经营权,让“有恒产者有恒心”,让企业家有安全感。

四是发展国企和民企共生共荣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是国企和民企优势互补的重要形式,报告强调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既是国有企业改革的突破口,也是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利于为民营企业发展拓展空间;有利于发挥混合的国企和民企优势互补的“杂交”优势,实现各种所有制资本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国企创新发展优势,利用国企创新溢出效应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发展,进而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形成一批在全球产业发展中有话语权和影响力的企业。

五是破除垄断,放宽市场准入,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是市场机制高效运行的重要基础,报告指出要“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长期以来,我国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着“弹簧门”“玻璃门”“旋转门”的“三门”阻碍,民间投资“想投却无处投”。报告从政府和市场两个角度出发,明确要打破行政性垄断和防止市场垄断,充分发挥市场“无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这是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三个平等”原则的重要体现,有利于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使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活力充分涌动。

六是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保障非公经济和非公经济人士的“两个健康”发展。“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是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石,报告提出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去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民建、工商联委员联组会议上,首次将新型政商关系定位为“亲”和“清”。这一年多来,“亲”“清”理念深入人心,政商交往的新风尚、新气象正在形成。这次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既有利于进一步鼓励领导干部积极作为、靠前服务,坚持“不能有贪心私心、不能以权谋私、不能搞权钱交易”;又有利于稳定民营企业家预期、提振企业家信心,鼓励广大企业家坚持“洁身自好、走正道”,坚守“不行贿,不欠薪,不逃税,不侵权”的法律底线。

根据十九大报告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构想,新时代的民营经济将迎来四大历史性机遇:

一是改革机遇,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机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另一方面,要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二是创新机遇,特别是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带来的新机遇。一方面,要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另一方面,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三是发展机遇,特别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海洋强国战略、城市群发展战略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这些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实施都会为民营企业发展带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四是开放机遇,特别是“一带一路”带来的国际化机遇。依托“一带一路”战略,民企能够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既有利于对冲外贸下行的压力,又有利于应对贸易保护主义,还有利于加强民营企业间的经贸合作,实现共赢发展。

(辜胜阻 作者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经济 发展 创新 报告 建设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