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大山深处如何4年减贫6万人——我国唯一仫佬族自治县加速脱贫现状观察

2017年11月06日 10:55 | 作者:董振国 夏军 | 来源:新华社
分享到: 

新华社南宁11月6日电题:大山深处如何4年减贫6万人——我国唯一仫佬族自治县加速脱贫现状观察

新华社记者董振国、夏军

4年来减贫6万人,易地扶贫搬迁综合进度排名广西前列,这是我国唯一仫佬族自治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新近交出的脱贫“成绩单”。

面对53%的岩溶面积、石漠化严重等恶劣自然条件,罗城县创新搬迁形式,以全方位产业服务打造“不可逆脱贫”,夯实了仫佬族脱贫根基。

让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村委会干部刚动员搬迁时,45岁的贫困户罗东贤迟迟下不了决心。他一家6口人生活在纳翁乡板阳村深山,靠2亩水田和1亩旱地过生活,罗东贤偶尔外出打零工,日子过得紧巴巴。

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罗东贤也想搬迁,可搬去县城吃喝都得花钱,“没技术、没土地,一家人不得饿死?”罗东贤心里直打鼓。

和他有一样想法的仫佬族群众不在少数。罗城县位于广西西北部,“一代廉吏”于成龙曾在此当过知县。仫佬族人口约13万人,约占全县总人口的1/3,是广西深度贫困县。

县委书记蓝启章说,为鼓励贫困农户移民搬迁,县里把县城最大的成龙湖公园用于城区易地扶贫搬迁用地,这是县城“黄金地段”,位置很好,地形条件不错,适合搬迁户生存发展,有利于后续产业扶持。

“搬迁后的生活问题是所有贫困户最担心的事。”县扶贫办主任黄镇说,为打消他们的顾虑,所有搬进县城的贫困户都有三种选择:一是加入合作社,每年享受一亩猕猴桃65%的产值分红;二是每户获得一间门面,由政府代付租金5年;三是在电子厂或周边企业安排就业,确保每户至少1人有稳定的就业岗位。

罗东贤选择了猕猴桃产业发展,他缴纳了500元合作社的“入伙金”,年底还能有分红,平日里去附近打工,每天工钱100元。

“打工加分红,一年有2万多元收入,心里踏实多了,生活也比以前好。”罗东贤说。

在罗城县,易地扶贫搬迁已成为仫佬族贫困群众脱贫的重要方式。“县城有‘仫佬家园’‘凤凰寨’两处移民搬迁安置新区,新区配套有学校、市场、医院等,一些乡镇也有移民点,全县已搬迁1万多人。”县长潘秋琳说。

蓝启章告诉记者,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去年10月以来全县易地扶贫搬迁综合进度排在广西前列。

帮助贫困户长出自我发展的“肌体”

摆脱贫困,产业帮扶必不可少,但难点在于,产业发展与瞬息万变的市场、贫困户内生动力密切相关。如何让贫困户长出自我发展的“肌体”?

“要靠全方位的产业服务。”潘秋琳说,罗城在全县摸底调查贫困户期盼发展的产业,再根据需求检测土壤、统一采购苗木,统一调度。

不同的是,罗城县将农林、水果、畜牧等部门技术人员统一集中,对贫困户产业跟踪指导。“技术人员发放苗木时现场培训,并分片长期跟踪服务。这大幅提高了成功率,夯实了脱贫根基。”罗城县东门镇党委书记陆金光说。

“等、靠、要”思想在仫佬族聚居地也不例外。为激发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县里对贫困户产业发展变“给予”为“补助”,“比如种青蒿每亩补助300元,不种则没有。”纳翁乡民族村党支部书记欧必胜说,这一方式很有效,大幅提高了贫困户发展产业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罗城县不断创新方式融资,采用PPP模式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补齐“短板”。潘秋琳介绍,到2019年,全县所有乡镇将实现通二级路,这些基础设施建成后将成为仫佬山乡如期脱贫最稳固的保障。

互联网和致富带头人成脱贫新动力

为拉近贫困山区与市场的距离,罗城县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产业,支持打造“仫佬侬”电商产业园,大量仫佬族原生态的农产品通过互联网售往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地。

广西中欧鲜农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是罗城县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全县67个贫困村与公司合作共同种植、销售农产品。公司总经理罗翠美说:“今年公司已向贫困户下了20万羽土鸡土鸭的订单,一些农户在深山里采到野生木耳,也会主动找公司帮助销售。”

罗城县非常重视培育贫困山村的致富带头人,要求每个贫困村选出1至2名致富带头人,县扶贫办专门对他们进行电商知识培训,让他们通过互联网带动仫佬族贫困群众加速脱贫。

37岁的村民陈忠平曾在外打拼多年,年收入超过10万元,可他自愿回到村里,带领贫困农户种了500多亩的富硒米,规范化种植之外还通过电商培训与相关企业合作,努力将大米卖向全国。

今年8月,罗城县组织60名致富带头人到深圳福田区开展培训,与深圳多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供给合同,各项订单达13000多宗,销售额超300万元,带动超过500名贫困户增收发展,贫困户户均增收2500元。

在仫佬族聚居的东门镇和四把镇贫困村里,许多群众对如期脱贫信心十足。“这几年村里改变很大,听了党的十九大报告,我们有信心又有决心,一定能脱贫!”贫困户韦忠平说。

编辑:秦云

关键词:仫佬族自治县 4年减贫6万人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