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用好人才,必先有识才的慧眼

2017年11月07日 14:44 | 作者:夏振彬 | 来源:广州日报
分享到: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当前,很多地方将招才引智作为重点工作,显示求贤若渴之心,许以重金奖励等,争相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

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除了爱才的诚意,识才的慧眼必不可少。最近,一则新闻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新闻中的主角谎称自己是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任职过知名大企业,被猎头公司推荐后应聘成为杭州某知名企业高管,税后月薪高达7万元。该公司随后发现此人竟是个只有小学文化的“水货”,其身份证明、学历证书等都是伪造的。

这则新闻戏剧性太强,从职场剧跳到诈骗案,瞬间反转,把网友们都看呆了。而事实上,这样的故事并不少见。搜搜新闻,以假学历应聘成功的案例时常见诸报端——回头想想,这些“南郭先生”是怎么应聘成功的呢?

“戏好”当然是一个原因。以这则新闻的主角为例,他坦言由于经常面对企业高管,对各种面试已驾轻就熟。但不可否认的是,企业招聘程序、把关审核等诸多漏洞,也给“南郭先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空间。就像他曾在短短几个月之间,成功入职深圳、天津等多家公司的高管——这足以给企业敲响一记警钟。

当然,“道具”也必不可少。“戏精”们的假证件从何而来?这个问题很简单,比如高考过后,很多人会收到假文凭的报价表;在日常生活中,借助网络也能发现很多“供应商”,从大专、普通本科到名校,“学历”在网上被明码标价……对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大对网络贩卖虚假证书的打击力度,提高买方的违法成本,严查、严惩、零容忍,让这条造假利益链失去生存土壤。

此外,“南郭先生”应聘成功,“重学历、轻能力”的不良风气也发挥了助攻作用。当前,学历证书依然是就业重要的“敲门砖”,这一点无可厚非。但很多用人单位有过重的“名校情结”,对高材生趋之若鹜,在面试中也忽略对实际能力的检验。为此,个别人铤而走险,简历“注水”等造假手段花样翻新,让社会各界为之忧虑。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识人是一门学问,容不得半点马虎。对此,各地、各用人单位有必要严把选人用人的关口,提高精准识别的能力,探索全面考察的方法——免得再让“戏精”们钻了空子。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慧眼 必先 新闻 企业 学历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