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争鸣 争鸣

戏曲文物与中国戏曲史的建构

2017年11月13日 15:11 | 作者:车文明 姚小鸥 王志峰 |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对话嘉宾:车文明(山西师范大学教授)

姚小鸥(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主 持 人:王志峰(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副院长)

主持人:今天在这里进行“戏曲文物与中国戏曲史的建构”学术对话,不是偶然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戏曲文物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全国唯一的以戏曲文物为研究对象的专门研究机构,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自1984年建所以来,全体同仁在黄竹三教授、冯俊杰教授,以及现在的学术带头人车文明教授的带领下,在戏曲文物和中国戏曲史研究方面辛勤耕耘了数十年,做了大量的工作。下面先请车老师概括地讲述一下什么是戏曲文物,以及戏曲文物的研究现状。

timg (2)

车文明:戏曲文物是指与戏曲有关的遗物与遗迹。戏曲文物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以文物来研究戏曲,从曲学的角度审视文物,是戏曲学与文物学相结合的产物。戏曲文物大致有几大类型,包括戏台、碑刻、戏曲雕塑、戏画、舞台题记、服饰道具与乐器、抄刻本等。

戏曲文物的重要遗存第一要数戏台。现存的金元戏台有十几座,全部在山西省,我们所发现的高平市王报村二郎庙金代戏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戏台。明清时期,特别是清代戏曲全面繁盛,戏台建筑几乎遍及城乡,全国现存明清戏台约两万座。据山西省第三次文物普查数据显示,山西省的古戏台有3719座。第二是碑刻。现存戏曲碑刻约有四五千通。第三是戏曲雕塑。它的存量极多,统计不易,还没有准确数字。汉代众多的画像石与陶俑展示出汉代百戏艺术的发达。宋金时期,随着丧葬习俗的变化,墓葬中出现了杂剧、社火砖雕。明清戏曲雕塑表现为建筑装饰雕刻、工艺雕刻和小品雕塑。第四是戏画。宋代绘画中发现有两张杂剧图,周贻白先生辨认出其中一幅为宋杂剧“眼药酸”。元代传世绘画中尚未发现戏曲绘画,明清两代卷轴画中的戏曲内容主要集中在宫廷画。其余戏曲绘画皆出自民间画师之手,内容多为戏曲场面、脸谱与扮相谱,还有城乡演剧图、赛社走会及节庆演出图,以及木偶影戏图等。此外,还有壁画、年画。第五是舞台题记。舞台题记是戏曲文物家族的新成员,内容主要为演出时间、班社、剧目、艺人等,有时艺人也将自己演艺生涯之艰辛与感想书于壁上。第六是服饰道具与乐器,现存服饰道具与乐器主要是清代尤其是晚清至民国之物。第七是抄刻本,包括出土戏曲抄刻本、私家祖传戏曲抄本、戏折、戏票、戏单、海报、演出合同书、戏会簿等。

戏曲文物的真正发现,即戏曲文物研究的自觉,始于20世纪30年代。1931年8月15日出版的《清华大学中国文学会月刊》,刊登了考古学家卫聚贤拍摄的山西万泉县元代戏台照片。同年12月15日,卫聚贤又在该刊发表专文《元代演戏的舞台》。此后,北平国剧学会编辑出版的《国剧画报》几乎每期都刊登一两幅文物照片。

戏曲文物研究可分为四个时期: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为发轫期,50年代到70年代为发展期,80年代到90年代为繁荣期,21世纪进入稳定持续状态。

第一个时期以文物介绍为主,以齐如山、傅惜华、张次溪、卫聚贤、周贻白等人的成果为代表。其虽不免带有学科草创时的粗陋,但已表现出学术的自觉。

第二个时期为发展期,具体表现为研究范围的扩大,研究人员的增多及研究力度的加深。主要有墨遗萍、丁明夷、刘念兹、徐苹芳、周贻白、赵景深、欧阳予倩、冼玉清等,但除了刘念兹外,其他几位均非戏曲文物之专门研究者,所以这一时期还没有成规模的研究队伍。

第三个时期为繁荣期。刘念兹的《戏曲文物丛考》1986年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这是戏曲文物研究的第一部专著,它宣告了戏曲文物学的问世。专门研究机构与专业刊物的出现对于一个学科的建设至关重要。1984年,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成立。1986年《中华戏曲》创刊,编辑部就设立在我们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北京的刘念兹、廖奔、周华斌,山西的黄竹三、冯俊杰、杨太康、柴泽俊、杨富斗、杨孟衡、寒声,以及河南的杨健民,浙江的谢涌涛诸位先生,均取得了较大成就。一支数量可观的、稳定的研究队伍已经形成。

进入新世纪以来,戏曲文物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第一,田野调查继续深入,新的发现不断披露。第二,一批年轻学者逐渐成长,形成了合理的学术梯队。骨干学者多为复合型人才,如北京的廖奔、周华斌、麻国钧、姚小鸥、刘文峰,上海的叶长海、王季卿,天津的冯骥才,广东的康保成,山西的黄竹三、冯俊杰等先生。年轻一代学者渐趋成熟,崭露头角。以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的研究队伍为主,还包括北京的罗德胤、薛林平,广东的宋俊华,陕西的元鹏飞等。我们研究所的延保全教授大家都认识,就不说了。依靠戏曲文物的发现,现在中国剧场史的建构基本完备了。如果没有戏曲文物的发现,中国剧场史就建构不起来。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戏曲 文物 研究 中国 戏剧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