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俞敏洪:家长不要把孩子塞进“罐子”里

2017年11月15日 09:24 | 作者:张慧娟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普遍心态就是:你是我的孩子,我有资格来规划你的幸福,规划你的行动,规划你的未来,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你变得更好……”在第十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上,全国政协委员俞敏洪借助“小丑成长记”的例子,表达了当前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成长过度规划的担忧。

在俞敏洪委员看来,这种对孩子所谓的成长规划其实不是一种规划,而是一种强制,就如同残忍地把孩子塞到一个“罐子”里边,让孩子按照预设的要求来成长,结果培育出来的是“罐子形状”的孩子。

“可是,父母们恰恰忘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给孩子自由,根据孩子自己的成长要素来发展他们的空间,让孩子释放自己的创造力、想象力和爱好,这其实比什么都重要。”俞敏洪委员认为,父母对孩子最好的规划,应该是给孩子创造健康成长的环境。

打造良好成长空间的三要素

俞敏洪委员认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给孩子成长空间,并不意味着家长完全放手,什么都不做了。他认为父母应该做好以下几件事:

第一,关注孩子的性格和脾气。在俞敏洪委员看来,孩子脾气和性格的变化,实质上是家长本身脾气性格的反映。“如果家长反复无常,孩子就会产生恐惧感和逃避感;如果家长通情达理,所有的行为都是可以预料的,孩子就不会产生稀奇古怪的脾气。”俞敏洪委员说。

第二,关注行为规范的养成。“行为规范不是家长告诉孩子每天只有好好学习,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以身示范。”俞敏洪委员告诫家长,不要小看生活中的小事,一件一件事情加起来,孩子就会变得很懂礼貌、很容易被周边的人所接纳。一旦被周边人接纳,他会产生强大的安全感,他的性格、人品就会变得更加健全,这就是很多小事会变成大事。

第三,善于引导孩子的兴趣。“兴趣引导不是家长给孩子强加一个兴趣,告诉他们必须做的事。而是要根据孩子的天性,让它变成生命中的某个强项。”俞敏洪委员结合儿子和女儿学乐器的实际案例告诉家长,兴趣就是让孩子在某些事情上有成就感和存在感。他建议家长不要指责孩子事事不如人,而要帮助孩子在某些方面建立自信。“这种自信一定不是说他这门课要学的多好,而是让孩子深刻地相信,不管自己处在什么位置,自己都是被别人接纳的。”

不要过于干涉孩子的生存方式

“什么是成功?”在俞敏洪委员看来,成功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心态,主要包含以下三点:

第一,找到自己喜欢的生存方式。俞敏洪委员说,这种生存方式并不是让自己变成大富翁,或者大官员,而是说一个人能拥有一种可以让自己接受的、喜欢的生存方式。“比如,巴菲特拥有很多财富,而他的儿子却喜欢背着吉他在全世界浪荡,这是他选择的快乐生活方式。巴菲特也表示,从来不干涉他儿子的生活方式……”

俞敏洪委员表示,中国的父母在培养孩子方面过度焦虑,都希望让孩子上名牌大学,希望孩子的生存条件再好一点。但是,父母们却忘了,孩子生存条件的好坏,其实与他自己的爱好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个人哪怕赚了很多钱,但是天天做的是像被奴役一样的工作,他也不一定愿意去干;如果一个人挣的钱并不多,但他很喜欢做这件事情,这种生活状态并不差。”俞敏洪委员说。

第二,拥有感受到快乐、幸福的能力。“一个人若拥有积极阳光的心态,哪怕天天扫垃圾也开心得不得了。”俞敏洪委员曾在加拿大的马路上看到过一位垃圾工人,他一边开着垃圾车,一边哼着歌儿,在将垃圾筒拖走的时候,还跳着欢乐的舞蹈。在俞敏洪委员看来,这正是他想要的生活状态。如果一个人一天到晚琢磨如何出人头地,最终会将心态搞得复杂化,而失去幸福。

给孩子一个平和安定的成长环境

“美国80%以上的孩子们都过得比较轻松愉快,因为他们的家庭对孩子的成绩没有太多的要求,上公立小学、公立中学,最后找一份简单的工作。美国只有10%左右的精英家庭,对其子女的压力甚至比中国学生还厉害,期望孩子上哈佛、耶鲁、斯坦福等名校。”俞敏洪委员认为,美国的家长也焦虑,但不是“全民焦虑”。而在中国,教育的问题则是全民压力和焦虑,连最普通的老百姓都在给孩子施加非要考北大、清华的压力。

“这种家长的攀比和焦虑直接影响到了孩子们,孩子们倒过来也互相进行比较,比较之后压力就会很大,不仅比家庭背景,而且比吃穿、比学习成绩。而如果父母进一步的反应是,孩子的成绩不能给家长丢面子,这样一来,孩子的压力就更大了……”俞敏洪委员表示,这种情况下父母应做的,是尽最大努力去缓解孩子的压力和情绪,并且还能保持孩子对于生命和未来的热情,“遗憾的是,这件事情大部分家长不容易做到。”

俞敏洪委员表示,家长最重要的责任就是给孩子创造一个平和的、安定的成长环境,而不要把孩子塞进“罐子”里。俞敏洪委员呼吁,只有父母合格了,孩子就一定会越来越好。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俞敏洪 成长 孩子 家长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