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最政协 最政协

理顺价格活跃市场优化结构提高粮食产业的整体效益

全国政协“推进粮食定价机制、补贴政策和收储制度改革”双周协商座谈会综述

因为地大物博、人口众多,长久以来作为农业大国,“口粮绝对安全”一直是首要国家安全战略

2017年11月17日 08:25 | 作者:包松娅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理顺价格活跃市场优化结构提高粮食产业的整体效益
——全国政协“推进粮食定价机制、补贴政策和收储制度改革”双周协商座谈会综述
人民政协报记者 包松娅

因为地大物博、人口众多,长久以来作为农业大国,“口粮绝对安全”一直是首要国家安全战略。

近年来,为了确保我国粮食安全,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我国从2004年开始实行价格补贴政策,十多年的演进,几乎覆盖了全部大宗农产品。这项政策措施在当时背景下,对于促进我国农产品持续增长,保证市场稳定供应,提高农民收益发挥了历史性作用,可谓功不可没。

207B08461CC998DF4F9A4658E51427BC

与此同时,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农产品价格补贴政策逐渐遇到了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部分农产品过剩,国内外价格倒挂,农业竞争力下降,下游加工企业生存与发展困难等问题,到了需要进行改革的关键时刻。

2016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深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为贯彻落实中央有关会议精神,经过此前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围绕议题组织委员开展专题调研,深入实地了解情况,全国政协16日以“推进粮食定价机制、补贴政策和收储制度改革”为议题,召开第75次双周协商座谈会。部分熟悉情况的全国政协委员、专家学者以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共同探讨在粮食生产面临高产量、高库存、高进口、高成本的背景下,改革该向哪里去?

价补分离 增加弹性抓住了粮价改革的牛鼻子

立冬以后,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南关镇农户靖保全种植的十几亩冬小麦已经开始露头。

站在自家地头,已经50多岁的靖保全还在琢磨,明年是不是多承包一些。尽管在年纪上有些吃力,但皮肤黝黑发红的靖保全告诉记者,“除了种田,我们这样的小规模农户也没有别的本事和手艺,种粮至少旱涝保收。”

靖保全口中的“旱涝保收”,指的就是我国自2004年开始实施至今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

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国内外粮食市场和价格形势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原副组长陈锡文委员每每谈到粮食增长,都会提到背后潜藏的结构性问题,“到2015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增’,显然当前的粮食问题,不在于总量,而是大豆供给不足、谷物生产过剩及其价格缺乏国际竞争力的结构性问题。”

对此,2014年以来,国务院启动了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的改革,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价补分离”。

2016年国家率先对东北四省区玉米实行“市场定价,价补分离”政策。

2017年7月3日至6日,陈锡文率领全国政协经济委专题调研组来到吉林省,深入德惠、公主岭等地调研,倾听种植大户、合作社、农民和企业代表的心声。

调研组发现,玉米播种面积和产量合理调减后,农民获得了一定财政补贴,更重要的是取消玉米政府定价后,活跃了多元化的粮食收储主体,调动了加工企业的生产积极性,明显缩小了我国玉米与进口玉米的价格差距,改革成效初显。

而9月调研组一行到湖南调研,发现的问题是对作为口粮的小麦和稻谷是否还要坚持最低保护价收购?这也是业界一直在讨论的关键问题。

作为调研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薛亮委员在湖南水稻产区实地走访调研后,最深刻的体会是增加了对麦、稻实行“价补分离”改革必要性的认识。

陈锡文用数据更进一步阐释了这种必要性,“根据目前预测,今年年底小麦和稻谷的库存,将分别超过目前全年消费量的80%和70%。在最低收购价影响下,今年8月我国小麦和大米的平均价格,比进口到岸完税成本价分别高出33%和33.5%,致使入库小麦和稻谷难以顺价销售,不仅加重了财政负担、加大了亏损风险,而且已经面临销不出、存不下、购不进的局面。”陈锡文坦言,必须认真总结和完善东北玉米的改革经验,对小麦和稻谷加快实行定价机制、补贴政策和收储制度改革,以理顺价格、活跃市场,促使麦、稻生产转入注重品质、提高效益、按需生产的良性轨道。

在座谈会上,持同样观点的显然不在少数。

追根溯源,我国的粮食价格保护政策的初衷是防止“谷贱伤农”,也是为了保障粮食安全。

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院长李成贵委员关于粮食的记忆里,印象最深的是两篇文学作品———《狗日的粮食》和《多收了三五斗》,分别写出粮少粮多的烦恼。

借用这两篇作品,李成贵想告诉大家,要从根本上与时俱进地提高对粮食安全的认识水平,同时建议全面退出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制度。“我们要逐步抛弃来源于短缺经济和饥荒记忆的传统思维,相信科技进步的力量和物质装备水平提高所带来的保障。”

同样是认同定价改革的必要性,但与有些认为长痛不如短痛,应该一步到位“全面取消最低收购价政策”的观点不同,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杜鹰委员更加倾向于“小心求证”,“现在改革正当其时,让市场在配置农业资源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是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过的一关。但对于稻谷这样的基本口粮要稳定种植面积和生产者预期,必须保留最低收购价政策框架,同时,要按照确保粮食安全、确保农民利益、激发市场活力、有利于去库存的原则,对最低收购价政策进行改革和完善。”

不可否认的是,无论粮食定价机制如何改革,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应有之意。

“如果向市场放开定价,就要进一步加强粮情监测预警,打造粮食市场的‘千里眼’和‘顺风耳’。”这是来自民建中央的李世杰委员一直以来关注的角度,他提出,粮食监测涉及农业部、发改委、商务部、粮食局、统计局、海关等各个部门,要完善部门协调机制,成立粮食监测协调小组,建立粮情分析专家会商机制,提高粮情分析质量,以应对市场趋势性波动。

10月27日,国家发改委12年来首次调低小麦最低收购价格。

尽管并非“全面退出”,此次下调打破了小麦最低收购价格自2006年实施以来持续上涨或持平的态势,可以算作是一种方向性的转变。

编辑:刘小源

01 02 03

关键词:粮食 补贴 政策 机制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