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好声音 好声音

张桃林:让绿色发展引领新时代“三农”工作

2017年11月21日 11:08 | 来源:团结报
分享到: 

让绿色发展引领新时代“三农”工作

张桃林


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农”工作在国计民生和全党工作中的战略定位,并从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部署,在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为新时期“三农”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新的不竭动力。

我国农业主要矛盾已转为结构性矛盾

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粮食产能登上新台阶,农民持续增收,农业结构调整、绿色发展、农村改革等取得新进展,农村和谐稳定,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发挥了“压舱石”作用。

但也要看到,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样,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农业农村主要矛盾也发生了重大转变。事实上,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之间的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不充分。“新形势下,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对农业发展的精辟论述,是我们准确把握“三农”发展形势任务的根本遵循。

目前,我国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供需关系总体上呈现出总量基本平衡、结构性短缺、长期性偏紧的格局。虽然近年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2016年粮食总产量达6.16亿吨。但由于人口数量增加、城镇人口比例上升及其膳食结构升级、工业用途拓展和结构变化,对饲料用粮、工业用粮需求呈快速增加趋势,农产品长期性偏紧的局面仍将是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这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一样,农业主要矛盾的变化也没有改变我国的基本农情,必须按照十九大报告提出的要求,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内外部环境深刻变化,新老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集中显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尤为突出。农产品供给质量效益总体不高,还难以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农业生产面临成本“地板”和价格“天花板”双重挤压,效益和竞争力偏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够强,重大突破性成果储备不足;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和优质要素流失问题日益突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尚不健全;特别是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农用化学投入品长期、大量及不合理的使用,传统的农业生态循环体系被打破,农业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制约着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乡村振兴应以绿色发展为导向

十九大报告首次将“美丽”二字写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大任务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对推进绿色发展、解决土壤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等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为此,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绿色发展为导向,把“稳产量、强产能、可持续”和实现“三个安全”,即粮食及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产地资源环境安全,尤其要把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核心目标任务,强化政策、科技、体制、人才、设施装备和资源环境支撑,补齐农业农村短板,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协调、“三生”共赢,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为此建议:

一是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当前,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处在关键期,要增强定力,把握好节奏、力度,处理好调结构与稳粮食的动态平衡。坚守“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推进调结构优布局与水土光热等农业自然基础、环境生态容量以及国内外市场供求关系、比较优势及消费结构动态变化相适应相匹配,高标准全面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加快创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形成种植结构、种养结构、一、二、三产结构等相互衔接、布局合理、功能多重、协同发展的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把农业结构调优调绿调特,让布局更合理、优势更突出、产业更现代。

二是打好土壤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完善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加强普查摸底,精心组织实施好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和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农业源)工作,在此基础上,科学分类分区,进一步突出和明确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保护的方向和重点区域。同时,加强监测预警,及时掌握农产品产地环境状况及动态趋势,引导和约束各地严格按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谋划农业农村发展,研究确立农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高标准创建一批现代高效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及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围绕实施水、土、气污染防治三大行动、农业突出环境问题治理以及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等重大工程,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以“一控两减三基本”以及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和耕地质量建设为重点,积极运用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和绿色生产资料,解决土壤和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

三是切实发挥农业科技支撑引领作用。聚焦农业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科技需要,调整优化农业科技发展方向和布局重点,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重构农业科技创新和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和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加速农业重大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如大力推进节水、节肥、节药等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研发应用;积极开展优质特色农产品品种选育和生产加工技术研发应用;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着力加强先进适用、智能高效农机装备研发,推动农机农艺融合和技术集成配套等。

四是健全农业绿色发展政策制度体系。加强农业法治建设,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农产品产地质量保护等立法工作。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构建农业“三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财政补贴政策框架,完善粮食价格支持政策和农业贸易政策,加大对农业结构调整支持力度。强化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政策导向,大力推进绿色低碳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建立健全农业补贴制度和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健全财政、金融、产业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加快推进覆盖省、市、县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引导要素配置和资源条件向农业、向农村倾斜聚集。积极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在农产品产地污染防治领域的应用,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业绿色发展金融服务体系。

(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农业部副部长)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农业 发展 绿色 农产品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