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

宁夏闽宁镇:精准脱贫结民族团结硕果

2017年11月27日 15:29 | 作者:何春中  | 来源: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 

宁夏闽宁镇:精准脱贫结民族团结硕果

“我们再也不等靠要,要凭两手致富”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何春中  

闽宁镇是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的一个纯移民乡镇,位于银川南端,永宁县西部,贺兰山东麓,下辖6个村民委员会86个村民小组,有常住人口6万人,其中回族人口占83%。

闽宁镇的移民来自宁夏南部山区的西吉、海原、原州区、隆德等贫困地区。作为一个回族聚居密度大的乡镇,闽宁镇紧扣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主题,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呈现出了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

2016年,闽宁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732元,同比增长10.2%。目前,全镇7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全部实现精准脱贫。

“搞好民族团结,原隆村才有发展”

今年60岁的海国宝原籍在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开城镇上青石村7组,当时家有50亩地,主要种植小麦、土豆、玉米、胡麻,年收入1万元左右。

2012年5月29日,海国宝所在的整个自然村搬迁至闽宁镇原隆村。自此,海国宝全家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原隆村是个生态移民村,近2000户居居均为从原州区和隆德县搬迁而来的移民,其中回族人口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当初,为了让移民群众都能过上好生活,海国宝决定带头举家搬迁。由于当时大山里的农民受故土情怀影响较深,许多人不愿搬迁。海国宝身为村支书,带领村组干部挨家挨户走访,做群众工作。

在海国宝的带领下,整个自然村72户212口人全部搬迁到闽宁镇。

在海国宝的老家,每户人家住着三五间土房子或者窑洞,很多家庭种地年收入不足5000元,搬迁至闽宁镇后,村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原隆村周边的企业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要场所,每天还有专车接送。此外,闽宁镇交通便利,村里不少年轻人到外地打工,一个青壮年劳动力每年最少可收入3万元。

作为原隆村的第一批移民,海国宝一家分到了政府给新盖的两间砖混房屋,并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2014年家里又新建了砖混房4间,现在年收入达3.6万元左右。

“以前,娃娃一般八九岁才上学,因为路远跑不动。来这儿,几分钟就到学校,家家户户都高兴。”谈起在老家的困苦,海国宝激动地说,“咱们在老家穷,搬来这儿,再穷别穷孩子,孩子把福享上了。”

海国宝说:“在老家,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都享受到了,温饱是解决了,但是自然条件有限,致不了富。现在搬来这里,党和政府把致富的路子给我们找下了,我们再也不等靠要,要凭两手致富!”

事实上,闽宁镇党委政府始终把党的民族政策教育当作促进民族团结的“总开关”。近3年来,共举办镇村组干部集中培训学习30余期,以村组为单位召开群众学习会议190场次,举办宗教人士学习班30余期……

闽宁镇除了在镇区主街道和各村村部及其他醒目位置悬挂民族团结宣传横幅、制作国策墙等,还尊重回族群众的风俗习惯,从互贺节日、回汉干部共事、学生共校同班等具体事做起,增进了彼此了解、信任、尊重、包容,营造了回汉群众亲如一家的民族团结氛围。

海国宝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搞好民族团结,原隆村才会有发展。只有把民族团结工作做好了,其他工作才能做好。”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美丽乡村

东西协作是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的中国特色扶贫战略。闽宁镇是全国东西扶贫协作的起始地、示范地。20年来,这片昔日荒无人烟的不毛之地,变成了6万多西海固移民安居乐业的国家级特色小镇。

田志贵家的小院位于闽宁镇福宁村锦绣街。虽然是农村小院,但是在闽宁镇福宁村美丽乡村建设的规划下,小院自来水、下水设施及其他卫生配套齐全,看上去干净整洁。小院整体风格由闽宁镇统一设计,带有浓厚的回族风情。

53岁的田志贵在闽宁镇教委任职,全家9口人,原籍宁夏西吉县偏城乡。妻子在家种植葡萄6亩,枸杞两亩。田志贵的大儿子在银川建筑公司任工程监理;大女儿在永宁县望远镇政府工作,大女婿(汉族)干个体包工;二女儿在福宁村村部工作,二女婿(汉族)在县城务工。

田志贵在老家有土坯房1间,现在砖房15间。20年前,田志贵全家从西吉县偏城乡搬迁至福宁村,全家主要经济来源是在外务工和种地。

去年,这个大家庭年收入有26万多元,而在老家种地一年还不到4000元。

田志贵一家老小、女儿女婿同住一院,俩女婿虽为汉族,但孝顺懂事,家庭氛围和谐美满。

田志贵夫妻俩常帮助邻里,2015年,被永宁县授予“民族团结典范”荣誉称号,妻子苏玉莲因种植葡萄、枸杞有方,带动周边群众致富,被闽宁镇授予“农村致富带头人”称号。

田志贵一家人的生活是闽宁镇大力完善乡镇基础设施、建设美丽乡村的缩影。近3年来,闽宁镇共争取区市县在该镇实施项目153个,总投入资金达38.86亿元,全面推进了镇区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民生保障等事业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闽宁镇还投资4300万元,建成设置300个床位的闽宁敬老院;开办原隆村、福宁村村级爱心老饭桌,为45名“空巢老人”提供了全方位服务。

闽宁镇先后完成了原隆村、福宁村的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打造了一个功能完备、配套齐全、民族融合的美丽小城镇。

“我要让他们别忘过去的苦,珍惜今天的甜”

近年来,闽宁镇推进乡镇职能转型,探索设立“一办五中心”(党政办、经济发展中心、财税服务中心、社会治安综治中心、民生服务中心、村镇规划管理中心),提升乡镇管理水平,推进农村改革创新,实现精准脱贫。

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上,闽宁镇实施土地承包经营权股权化,通过农民流转土地入股分红等方式,变资源为资产,变资金为股金,变农民为股民。闽宁镇原隆村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吸纳社员1981人,入股土地面积6514亩。

针对金融改革,闽宁引进宁夏黄河农村商业银行等3家金融机构,扩大互助资金、担保基金、千村信贷的发放范围和额度,妥善解决农户发展产业资金难题。

闽宁镇建有宁夏生态移民培训示范基地和创业就业服务中心,开设区市县联网的劳务市场,共培育劳务派遣公司13家、劳务经济人71人,有组织输出劳务1万余人,劳务创收过亿元。劳务产业已成为全镇回汉群众增收的主导产业。

投入资金1.5亿元,规划建成闽宁扶贫产业园,招商入园企业7家,福建亚通创新、南安青川管业等4家企业已建成投产,600多名移民转变为有稳定收入和固定职业的产业工人。

据统计,2013年年底,闽宁镇精准识别贫困户1537户6511人,截至2015年年底有1461户5144人脱贫,占贫困人口的95%。针对剩余76户367人,闽宁镇将其纳入2016年建档立卡贫困帮扶范围,创新实施贫困户脱贫模式。

依托原隆村昌盛光伏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通过“政府+企业+贫困户”合作模式,实现76户贫困户“一户一栋大棚”,由企业给予每户1万元/年的兜底分红(连续3年)。

引进江苏振发新能源集团,在闽宁镇实施光伏小镇建设项目,采取“企业担保+贫困户贷款+政府贴息+发电分红”的模式,为原隆村76户贫困户每户建一座光伏电站,每户每年分红1万元。截至目前,共兑现分红212.8万元,全镇7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全部实现脱贫。

种植红树莓也为当地的妇女、老人和残疾人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红树莓产业园负责人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我们落地在原隆村的红树莓共2700亩,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解决了大量的劳动用工。它的采摘期一般要80天到100天,如果用人数来衡量,应该能解决五六百人的用工,他们最低能收入5000元,最高的3万元。”

海国宝的手机里,一直保存着老家的不少照片,想留着给孙辈看。他说:“我要让他们别忘过去的苦,珍惜今天的甜。”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民族团结 宁夏 闽宁镇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