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苏士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2017年11月28日 16:05 |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分享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

11月21日,本报记者对话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听他畅谈书法从古至今承载的中国文化如何走来以及在今天这个时代如何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更听他畅谈,在党带领人民走过的伟大历程中,伟大的文艺工作者背后所共通的、共有的、共享的人民力量。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记 者:您1949年出生,是共和国的同龄人。与此同时,作为书法家协会主席,您天天跟传统文化打交道,跟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打交道。回望我们国家走过的路,您觉得为什么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包括习近平总书记之前的系列讲话中,把文化自信提到这么高的一个位置?

苏士澍:从我所熟悉的汉字书法讲起吧。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我们至少得上溯到“五四”时代。中华文化也曾彷徨过,也曾徘徊过,也曾有很多激进的思想认为汉字是阻碍中国前进的绊脚石。但是,在四大文明古国中,为什么只有我们的文明一直没有中断,坚持到了现在?原因之一就是汉字有强大的生命力以及全体中国人对汉字的关爱、关注。

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们党带领全体中国人民,撸起袖子加油干,迅速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与此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忽视了文化的引领作用,甚至忽视了我们传统文化中许多宝贵的财富。到了今天,在这么好的经济基础上,中国要更上一层楼,必须注意到,在居者有其屋、吃饱喝足之后,我们自身的文化、艺术也受到了经济发展的强烈影响。特别是近年来,很多西方的意识、观念和理念,也冲击着我们的社会,这助长了很多不正之风,也敲响了警钟。

我曾经去一些学校问孩子们,家里有钢琴、小提琴的举手,百分之七八十举了手;家里有宣纸、毛笔或者笛子的举手,连百分之二十都不到。这反映了现实的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冲击之后,面临的现状不容乐观。以书画艺术为例,很多创作者既想学西方,又想搞传统,结果什么都没弄好,迷失了方向。可是你看徐悲鸿、齐白石、李可染、黄胄、启功,就有着真正的中国文化自信,取得了让西方同行也敬佩的艺术水平。

恩格斯说,一种语言就代表一种意识形态。同样的,中国文化是中国意识形态最好的代表和象征。我认为,中共十九大报告对文化自信浓墨重彩的强调,恰逢其时、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我完全赞同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坚持社会主义文艺创作正确导向

记 者: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中,习近平总书记专门提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其实也是在要求艺术家们,必须推动传统文化进入老百姓的生活中。在您看来,书法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

苏士澍:一定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齐白石画的虾、吴作人画的熊猫、黄胄画的驴、启功写的字,为什么老百姓喜欢?今天那些歪歪扭扭的画和东倒西歪的字,为什么老百姓不喜欢?到底是老百姓不对,还是创作者脱离了群众?

说到底,艺术的标准就一个:以人民为中心。只要你歌颂的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是从生活中升华出来的,你所创造的作品就会变成精神的正能量回馈群众。这才是人民的艺术家。

记 者:总书记几年前就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如今,他又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要求,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这跟您刚才说的是相通的。与此同时,我们还得看到,文艺创作方面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的确存在。

苏士澍:您总结得太好了。说起文艺工作座谈会,当年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大家听了之后都深受感动;如今,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产生了更大的反响。很多知识分子都觉得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说到心坎里去了。因为这个讲话既实事求是,又与之前的一脉相承,特别是强调了艺术家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始终从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看待优秀传统文化,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角度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性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首先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我相信在这些重要精神指引下,用不了太长的时间,肯定会有一批艺术家从“高原”向“高峰”冲锋。

记 者:我们理解,中共十九大报告对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发展,提出了与时俱进的要求。那书法发展了几千年,到今天,什么样的书法是美的呢?

苏士澍:不管汉代还是盛唐以及后来各个朝代,都没把汉字书法丢掉,对书法的审美则一直在变化。字体可以变,小篆变隶书,再变楷书,这些变化都与实践密切结合。到了唐代,不管是初唐欧阳询,中唐颜真卿,晚唐柳公权都各有特色。唐朝盛世书法雍容、大雅、富丽堂皇。印刷术出现后,中国的书法获得了更好的传播,虽然看似个人风格被印刷的规整束缚了,但这实际上是一种进步,绝不是退步,是让书法发展得更好、更全面。所以印刷术的发明,对汉字、对书法实际上起到了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

不能否认,今天很多人写丑书,是不美的。为什么很多书法家的书法作品,老百姓不喜欢?因为老百姓喜欢美,今天老百姓喜欢的美,不是唐代的美、汉代的美或者明清的美,是符合今天这个时代要求的美,肯定是比过去要进步的,你只能说自己达不到,而不能说老百姓的水平不够。美不是孤立的、静止的,不能片面的去看待,要联系地发展地去看。要让中国书法艺术美在新时代,就要推动书法传统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今天我们总在说“美丽中国”的概念,那么文化应该怎么美?绘画歪鼻子斜眼,书法东倒西歪,用“风格流派的不同”掩盖自己功力不足,这是我们书画艺术界存在的一些不良倾向。古人说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撇如陆断犀象、折如百钧弩发、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奔雷、横折钩如劲弩筋,这样的境界,不都是从实践当中来的吗?

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

记 者: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应当发挥什么样的功效呢?

苏士澍:四个字:润物无声。

“一字一世界,一笔一精神”。书写是对文字最高的崇拜,汉字也特别依赖于它的母语文化情感。书写愈多,我们对于文字乃至文化的敬畏喜乐之心则愈浓;书写愈少,我们对于文字乃至文化的认同亲密之情则愈淡。

记 者: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以人民为导向的创作思路呢?

苏士澍:我是1981年中国书协刚成立时就加入的,作为有责任的书法家,用手中的笔为人民服务,是我们义不容辞的、最重要的责任和天职。

去年春节期间,由中国铁道书协提出倡议、中国书协积极响应,在北京站组织了上百名书法家为广大农民工免费写福字、送春联。各省书协还下到边疆和学校开展类似活动。这是前所未有的活动。书法家如此大规模的到农村、到工厂去写字,以前还未有过。接下来我们计划将其发扬光大,去年春节送出了50万副对联。今年春节,计划最少送出200万副。

没有伟大的时代,就没有书法艺术的繁荣,我们要感恩党和祖国为我们创造的伟大时代,唯有勤勉干事才能有所回报,这是我的心里话。对我来讲,唯有书法的事是第一,其他的事我都放下了。

记 者:除了在全社会推广普及书法艺术之外,其实让孩子们爱上书法,对未来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这几年您组织的“书法进课堂”让外界印象深刻。

苏士澍:总书记提到,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所以做书法家协会主席这两年,我的日程表上2/3的时间都在外面。我调研的主要内容就是“书法进课堂”。

事实上,2009年3月8日,我在全国政协大会发言时,就提出“加强青少年汉字书写刻不容缓”,政协委员们都很支持。党的十八大之后,我们推动的“书法进课堂”事业迎来了长足发展。2013年,在欧阳中石老师倡导下,教育部出台《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里面列出了18本字帖,引起广泛讨论和热烈回应。纲要中规定,从2013年春季学期开始,将书法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今天我们培养孩子们学习书法不仅仅是培养书法家,更主要是通过学习书法,培养孩子们精神集中、手眼脑协调发展,提高孩子们整体观察能力,加深对汉字形音义的全面理解,从小打下汉字的根,民族的魂。

目前,中央电视台正在拍摄30集纪录片《书法在校园》,进展很顺利,已经完成了一半,2018年将重点拍摄台湾、香港、澳门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的书法进校园情况。

要动员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逐步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从现在做起,从你我做起,更要从娃娃抓起,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


编辑:杨岚

关键词:苏士澍 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