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聚焦点聚焦点

田芝健:加快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2017年11月29日 14:39 | 作者:田芝健 | 来源:新华日报
分享到: 

作者: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田芝健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的战略部署和战术安排。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变革、勇于创新的生动体现,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过程和成果都将进一步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提供强大动能。

764aa73237754e43bb65594285500d60_th

充分认识和把握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力实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效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增强创新型国家建设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全社会发展活力和创新活力明显增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得到比较充分的体现,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制度基础。

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党的理论创新全面推进。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宝库,为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拓展、理论创新、制度完善、文化提升提供了鲜活的行动指南。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下,相继取得了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这些成就的取得为打破西方的高科技垄断,推动中国由创新大国向创新强国转型提升提供了榜样示范。

顺应改革创新时代潮流,针对创新不平衡、创新能力不够强等问题,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深入人心,深入各领域建设、改革、发展的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倡导和践行创新思维方式,克服思维定势的局限,克服主观主义、教条主义、本位主义等对创新的阻碍,实现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的辩证统一。按照十九大报告所要求的,在实践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

根据十九大报告所确定的国家发展战略,到2035年,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为此需要明确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优先领域和重点所在。

在经济建设上,围绕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

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根据十九大的部署,有重点地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取得创新成效。

营造浓郁的创新氛围,促进全员创新。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形成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企业家队伍、企业家群体。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按照十九大报告的指引,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依法保护知识产权,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组织实施好十三五规划、适时启动十四五规划编制,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

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全面协调推进创新型国家、创新型社会、创新型政府、创新型政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不是孤立的,是一项长久的系统工程。推进创新型社会建设,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社会基础。推进创新型政府、创新型政党建设,实现创新型国家、创新型社会、创新型政府、创新型政党建设相辅相成,推动国家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人才大国转变,进一步向创新大国、创新强国转变,提高全社会对创新的关注度、参与度、支持度和贡献度。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创新 新型 建设 国家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