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迎检”成头等大事不是真扶贫

2017年12月07日 15:33 | 作者:何勇海 | 来源:东方网
分享到: 

最近,内蒙古自治区一个旗上下气氛紧张,由于在上次检查评比中排名靠后,旗委书记已被约谈做检讨,而本月末又将迎来新一轮检查,如果第二次排在后五名,他的上级领导将直接被问责,“迎检”已成全旗头等大事。在半年时间内,这个旗除了要接受2次全区“大检”,还要接受专项审计、巡视、盟市抽查3次“小检”。这个旗一位干部透露,上次为迎接另一个旗县来交叉检查,全旗花的培训费、差旅费、接待费共计20万元,这20万元至少够给20个贫困户每家买头牛了。(12月6日《经济参考报》)

精准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战之一。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目前各级政府都在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卯足劲加油干,一块块“硬骨头”正在被啃下来。在“攻坚拔寨”过程中,有关部门组织一些符合实际需要的检查评比、实事求是的检查评比,应该有助于给脱贫攻坚增加一定的动力。现实中,也确有一些领导干部在扶贫中出现了动力缺乏、精神不振、得过且过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将检查评比与扶贫政绩甚至于个人“官帽”挂钩,应该能倒逼那些领导干部下一点大力气。

然而,凡事过犹不及。像内蒙古自治区那个旗,在半年时间内既要接受两次全区“大检”,还要接受专项审计、巡视、盟市抽查三次“小检”,面临每次检查时,基本都要频繁填表报数、陪会参会等等,以至于“迎检”已成全旗头等大事,这就让扶贫领域的检查评比走了形、变了味。要知道,有关部门开展检查评比的初衷,是为了推动扶贫工作,而推动扶贫工作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脱真贫、真脱贫。但是,当“迎检”成为头等大事,耗费了基层干部大量时间与精力,哪来的时间与精力真抓扶贫、抓真扶贫,又何以精准?

检查评比泛滥不仅干扰基层脱贫攻坚工作,还会催生扶贫务“虚功”。前不久有报道称,一位驻村第一书记吐槽:扶贫工作中,各类登记表、调查表、明细表、记录表雪片般飞来,“5+2”“白加黑”都难招架,最多时一天就填了48份。还有报道称,一些贫困户对扶贫干部说,每次来不是填表就是调查,不是签字就是画押,这样的扶贫他们不欢迎,也不需要。这些“填表式扶贫”、“调查式扶贫”,或许正是检查评比太多给逼的。检查评比结果涉及考核问责,一旦过多过滥,在高压之下,有的地方就难免务虚不务实了。

诸多检查评比不停歇,不仅无助于脱贫,还可能劳民伤财,给地方“造贫”。名目繁多的检查评比,本身就是行政成本高昂、行政资源大量浪费的源头之一,尤其在基层,检查评比过多过滥更可能形成繁重负担。上述报道有个细节值得关注:地方扶贫“迎检”都要做展板、拉横幅、准备各种材料和办公用品,还得好吃好住好招待。比如内蒙古那个旗为一次检查,就花掉培训、差旅、接待费共计20万元,这20万元至少够给20个贫困户每家买头牛了。每一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都应用在“刀刃上”,尽量不要用在检查评比上。

有网友说得好:“虚功”太多脱不了贫。为确保脱贫攻坚目标在每个贫困地区、每个贫困群众身上得以实现,就要消除过多过滥的扶贫检查评比,能取消则取消,能合并则合并,并将大张旗鼓的检查改为随机隐蔽的检查,让基层干部走出疲于应付扶贫检查的“怪圈”,从而少一些形式主义扶贫,多一些走村串户服务。同时,完善扶贫监督机制,相应增加民众监督的比重,避免基层官员“只唯上、不唯下”;脱贫攻坚既要施加高压,也需实施减负,对扶贫务虚者要问责,对扶贫务实者也要激励,如此才会干实事、见实效。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扶贫 检查 迎检 头等大事 脱贫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