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

云南丽江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成果见闻

2017年12月11日 14:25 | 来源:中国民族报
分享到: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云南省丽江市的很多民族村寨,曾经是发展步履蹒跚的落后村,近年来,丽江市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一些民族村寨完成了由内而外的全面提升和改变。

“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创建工程”“少数民族特色经济发展扶持增收工程”……丽江市实施的一系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工程,围绕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的民生福祉,让各族群众分享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建设成果。

2013年至2015年,丽江共实施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工程42个,受益群众达8万余人,示范创建点的群众年人均收入从2011年的3259元提高到2016年的7258元。

“玉龙雪山第一村”的美丽转身

地处玉龙雪山脚下的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白沙镇玉湖村,是一个纳西族村寨,也被誉为“玉龙雪山第一村”。走在石头铺就的小巷里,两旁是青瓦为顶、石头墙体的房屋。伴随着潺潺流水声,蓝天与雪山下的村庄交相辉映。

如今,这里每年吸引着10多万人次的游客到村里旅游观光。而在十多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吃粮靠返销、花钱靠贷款、生产靠救济的“三靠村”。2003年,玉湖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仅有937元。

“以前我们村子交通不便、土壤贫瘠,村民们只能依靠单一的种植业维持生活。”之前,村民和杰林有在村里开客栈的想法,但当时日子不好过,这个念头也就打消掉了。

在和杰林的记忆中,“穷日子”是从2004年开始有转机的。

2004年,玉湖村找到了一条“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的发展路子,成立了玉湖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开展全民参与生态观光旅游服务。村里的旅游资源得到了开发,建起了马场,并设计了旅游路线供游客选择。和杰林积极参与,成为马队队长。

2013年,云南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在全省范围内实施示范区建设“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创建工程”三年行动计划。3年间,共投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近14亿元,打造了一批民族特色示范村镇。玉湖村就在其中。

随着村容村貌的改善,和杰林瞅准时机完成了自己的心愿。他把自家小院改成了客栈,取名为“帝溢居客栈”。客栈以二坊拐角的形式构筑而成,院落温馨舒适。在厚厚的客栈留言簿上,还有很多国外游客的留言。现在,和杰林的客栈已小有名气。仅此一项,他每年就能有10万多元的纯收入。

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在和杰林的影响下,村民们陆续开起了客栈。如今,新房子、小轿车在玉湖村里随处可见。得益于乡村旅游的发展,2016年玉湖村村民年人均纯收入已有8520元,截至目前,今年全村旅游总收入突破了1000万元。生态村、文明村、和谐村、经济快速发展村等荣誉接踵而至。

走在村子里,随时可以看到村民牵马带游客上山的景象。村民们忙了起来,也富了起来。

泸沽湖畔话发展

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吕家湾村,紧邻泸沽湖,村内有汉族、彝族、藏族、普米族、佤族、纳西族村民共同生活。以前由于公路没有修到村里,眼看着相隔不远的村靠旅游致富,村里人只能干着急。路不通,没有码头,吸引不了客人,更留不住客人。

“决不让一个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宁蒗县民宗局局长杨志华多次进村调研,以“寻找穷病根,消除穷毒瘤,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把吕家湾建设成为云南省示范区建设之特色村寨”为主题,召开村民会议,广泛听取民意。他代表民宗局承诺:“不管有多大困难,民宗局负责在两年内帮助吕家湾村建成1个码头。”

今年5月,吕家湾码头正式投入了运营,每户村民有一条船。村民们穿着民族服装,怀着激动的心情,第一次接受村组的统一安排出船。

码头运营后,村里原本冷清的民宿生意起死回生,一些外商也纷纷来村里投资建酒店。村民王孝增5年前与一名内地老板合伙开了家客栈,因为路不通,客栈一直没有什么人气。今年“十一”期间,王孝增的客栈住满了人。

码头建好后的第一个月,村民划船的收入为每户一周270元。到10月黄金周时每户每月收入4100元。在淡季,每户每月也有1200元的收入。

“码头开了后,我就不出去打工了。”40多岁的村民廖培坤划着船,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今年5月前,他还在丽江城区打工,算起来,在外做建筑工也有20多年了。他做梦也没有想到,如今自己划船载客加上自家的房子出租,一年收入有十七八万元。

无独有偶,泸沽湖畔的洛水村,是游客进入泸沽湖景区的第一个民族文化旅游特色村,也是景区摩梭文化对外展示的窗口。

2013年,宁蒗县民宗局将洛水村确立为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特色村寨创建项目点,筹集资金121万余元,建成了洛水村民族文化活动中心,组建了演艺队。每当夜晚来临,洛水村民族文化中心一片欢声笑语,身着盛装的摩梭阿哥阿妹与游客一起载歌载舞。

“80后”的洛水村村民娜珠自小在泸沽湖畔长大,从以前靠种玉米、打鱼为生到现在收入来源主要靠经营客栈、划船载客、歌舞表演等旅游服务,近几年巨大的变化让她感受深切。

“能用这种方式让更多人了解这里,我收获到了满满的幸福感。”娜珠说。

示范创建“扮靓”德为村

走进丽江市东元社区的德为村,整洁的村道、优美的环境、宽敞的广场,老人们悠闲地在树荫底下乘凉。

“米休尼啦(纳西语,意为来家里坐坐)。”当记者走进德为村时,和国儒老人热情地邀请到家里坐坐。和国儒家的房屋是纳西族传统木结构建筑,小院被老人布置得安逸舒适。

自从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以来,村里修了柏油路,搞了绿化。“政府非常关心我们,村里建设得很美,建了门球场、气排球场和打跳场。老人们都被组织起来,活动多了,人也越来越精神了。”和国儒说。

东元社区德为居民小组共有170户663人。近年来,德为居民小组以建设民族团结示范村为抓手,以建设生态村、文化村、文明村、和谐村、小康村“五村”为目标,努力打造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幸福家园。

“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村、学校、社区的创建过程中,除整体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外,打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和发展环境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丽江市民宗局副局长杨建勋介绍,工作中,他们注意引导少数民族群众身体力行改造生产生活环境,将村民公约、家庭美德融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中。

记者在村内走访时发现,“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最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德为村不但开展各类评比活动,设立善行义举榜,制定完善了村规民约,而且还在民族节庆日利用彩绘、展板、宣传画、专题讲座等形式,向百姓集中宣讲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广泛持续的宣传教育,在全村上下营造了各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

走进村民活动中心,盛开的白玉兰花香扑鼻而来,良好的环境,宽敞的场所,古乐演奏厅、图书阅览室、休闲长廊应有尽有。活动中心成为了凝聚群众,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有效载体……

此外,德为村采取“网格化管理村庄、精细化服务群众”的做法,将村庄170户居民划分成14个网格,实现了“网格化联系,零距离服务”。通过建立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制度,践行“五议两公开”居民议事规则等等,改善干群关系,构建起平安和谐村庄。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村民 民族团结 进步 示范区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