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好声音 好声音

陈昌智: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服务城市转型发展

2017年12月12日 10:33 | 来源:团结报
分享到: 

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服务城市转型发展 

□民建中央主席 中华职业教育社理事长 陈昌智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把职业教育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2014年5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批示,强调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今年5月,在中华职教社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专门发来贺信,充分肯定了中华职教社一百年来的历史贡献,强调要更好地服务社会,不断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指示精神,为推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切实贯彻落实。

当前,建设好城市化社会已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命题,也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所面临的大战略、大背景。职业教育以自身的社会服务功能,发挥着全面推进城市转型及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城市产业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城市转型发展的需求必将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地方政府要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更好的政策环境,切实把职业教育纳入统筹发展规划当中,不断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更好地服务城市转型发展。

第一,政府搭台,校园对接产业园,建立职业院校人才供给与产业部门人才需求之间的沟通对话机制。我们知道,高等教育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与科学技术有着天然的联系,世界各国和地区的重要科技园区大都依托于大学建立和发展。这些科技园区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为各国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与产业有着天然的联系,衡量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其产教融合的程度。在一些地区,职业教育已成为产业园区的重要支撑力量。一些地方政府也在国家政策指导下,积极规划产业与职教的同步发展,推进职教园区与产业园的对接。城市发展靠产业支撑,产业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当前,更需要地方政府搭台,校企唱戏,通过沟通对话,增进理解与合作,把相互需要的合作理念变成携手共进的实际行动,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之间出现的数量和结构上的偏差,以提高职业教育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吻合度、贡献率。通过深度合作,推动产教融合的深入实践,形成产业部门主动参与、职业院校主动跟进的良好局面,最终实现合作共赢。

第二,市场导向,专业链匹配产业链,紧跟科技发展前沿,密切关注城市行业企业发展的新趋势。职业教育蕴含突出的市场属性。以质量为根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与行业发展相匹配,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首要条件。行业发展的关键是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意味着要创建新的技术技能体系以及培养新的技术技能人才。为此,要关注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趋势,做好专业设置的前瞻性预测;要关注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对工业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的新态势,努力使人才培养满足需要;要关注互联网行业迅速普及、迅猛发展,辐射作用日益增强的新业态,普遍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质和能力;要关注蓬勃兴起的、重塑生产生活方式的现代服务业,不断拓宽人才培养的渠道。只有与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紧密结合,职业教育才能创新发展。

第三,激发活力,学校融入社区,做到“双轮驱动”,由以学历教育为主向学历与非学历并重转变。21世纪是终身教育的时代,是“学习化社会”。2012年 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上海召开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在其工作报告中将职业教育的改革定义为“转型”,本质上就是要求职业教育要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型。特别强调在整体设计上,要将职业教育体系与终身教育体系高度融合,突出全民性、终身性、多样性和易获得性,向更加包容、更加开放、更加灵活的方向发展。2014年,国务院六部委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提出,各级各类职业院校要发挥社区文化中心、教育中心的作用,举办各种形式短期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文化生活类课程。要求从2015年开始,所有职业院校都要开设10门以上的社区课程,但实际能够做到的学校并不多。为此,要转变观念,突破过去只重视学历学制教育的模式,面向社会,面向社区,拓展职能,延伸手臂,服务企业,服务大众,努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再学习、再培训,使学校成为企业和社区的学习中心。

国家的发展,人民的期盼,对城市发展和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开拓城市发展新领域,让城市生活更美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扎实工作,砥砺前行,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继续奋斗。

(摘自2017年第22期《教育与职业》)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职业教育 发展 城市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