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博物馆当在革故鼎新中追赶潮流

2017年12月14日 13:59 | 作者:王东林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新时代赋予博物馆的使命更加重大,博物馆的发展还需在革故鼎新中追赶潮流

如何“让文物活起来”,央视《国家宝藏》节目做出了成功尝试。这一尝试有“一箭双雕”之效:其一,让亿万受众在轻松愉悦的“话风”中走进中国文化的深处,一窥其堂奥;其二,娱乐性节目原来也可以注入厚重的文化主题,让人在笑过之后还有知识的增量与思考。博物馆+电视+互联网+文创,展示了万花筒般创新变幻的可能。

近30余年来,中国的博物馆事业突飞猛进。2016年国家文物局公布,全国有博物馆4296所,年参观人次达7亿有余。期间,博物馆陈展发生了一个重要转变,由“物的导向”转向“人的导向”。博物馆陈列逐步改变了以往文物分类摆放说明或“简单叙事”的方式,转变为用文物结构反映一地之历史文化,或反映一个历史专题。“文物”更多地担任了“历史证物”的角色。陈展手段也在过去习用的“版柜式”基础上,更多地导入了情景营造、场景再现、雕塑、立体绘画、幻影、全息、参与式互动等艺术设计、现代声光电与多媒体数字技术等手段,内容与形式相得益彰,陈展节奏起承转合、舒疾有致,亮点、兴奋点与高潮迭现,新奇度、冲击力和吸引力大幅提升,能令观众始终保持积极的参观心态,从而更好地实现博物馆的价值目标。

博物馆与央视合作的《国家宝藏》节目的另一可贵之处,还在于它可能“预示”了博物馆未来发展的趋向。可是,我们的整个博物馆系统从观念到机制未必做好了相应的准备。据笔者所知,目前的博物馆建设至少存在三大问题。

一是轻视内容的设计。内容设计是事关博物馆陈展成败的第一要素,是一项专业性、复杂性极强的工作。从收集文献、社会调查、文物研判、历史研究、构思结体到大纲写作,难度巨大,耗时巨大。严格地说,内容设计最具优势的应该是历史、考古以及文博专业出身的人,然而,专业出身的人不懂陈列展示,不懂艺术设计要求和相应技术应用,同样出不了好作品。陈展大纲的写作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能够将历史叙述与文学表达恰到好处地融合一处,让文字也能发挥出引人瞩目的功能。内容设计不到位,博物馆陈展便无“精品”可言,也难以在新的趋向中走得更远。

二是将博物馆设计与“建筑装修”混为一谈。据笔者所知,这是令业内人士深感困扰的事。据说博物馆陈展工程招标,招标书时常会出现“建筑装饰施工一级资质”之类的要求,评标也多是建筑行业的专业人员,而非史学家、考古专家、陈展与艺术设计专家,更不用说结合多媒体技术、电视与互联网技术领域的专家。谁都明白,博物馆设计是一种高难度的艺术创造,与建筑装修设计根本不是一回事,可是这种情形居然存在了数十年。据说原因在于文化部或国家文物局一直没有出台自己的“标准”,因而各级政府部门只能套用住建部建筑装潢标准,以致一些专业性陈展机构不得不挂靠建筑公司,不仅白白耗费了十分宝贵的博物馆建设成本,也严重制约了博物馆建设专业队伍的发展。

三是近乎荒唐的“摸球”中标模式。据了解,近年来一些地方为了体现博物馆建设招标的“公开、公正、公平”,“创造性”地弄出了设计与施工分开招标的做法,导致创意设计与效果实现严重脱节,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中标者施工无法持续的情况,不得不转而求助设计单位现场救火。更有甚者,施工招标不是由评标专家直接选出最佳者,而是由评委会选出入围的前三家,不管它们之间差距多大,最后都用摸球(拈阄)的方式决定中标者。能否中标,不在业绩与实力是否最优,全凭“天上掉绣球”,“偶然性”秒杀“必然性”!据调查,这样的荒唐模式依然在“理直气壮”地实行。

2016年11月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致(深圳)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的贺信中指出,“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特殊作用……中国各类博物馆不仅是中国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也是当代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他希望出席论坛的嘉宾们集思广益、凝聚共识,“让世界各国博物馆的丰富馆藏都活起来,为共同保护文化多样性、增进各国人民相互了解、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做出贡献”。可见,新时代赋予博物馆的使命更加重大,博物馆的发展还需在革故鼎新中追赶潮流。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江西省人民政府参事、江西师范大学教授)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博物馆 设计 陈展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