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调研 调研

延安市政协推动建设生态之城记:为了总书记的嘱托

2018年01月05日 08:08 | 作者:石秀燕 邢文广 路强 包松娅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为了总书记的嘱托
——延安市政协推动建设生态之城记
人民政协报记者 石秀燕 邢文广 路强 包松娅

“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

再不是旧模样,是陕北的好江南……”

《南泥湾》在中国家喻户晓,它歌颂了开荒生产的八路军战士把昔日“烂泥湾”改造成美丽“好江南”的故事。今天的南泥湾人又唱起这首歌,在伟大的生态建设中要把南泥湾建成绿色的金山、银山。

1121748112_15066900592791n

从黄河伏寺湾前穿过的沿黄观光路延安段。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过去山上都是耕地,就像那首歌唱的,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庄稼多了,产量低了,牛羊多了啃得草都不长了。山禿了,风沙大得迷人眼,一下雨,山上的水冲下来,田也种不成了。”省劳模侯秀珍是359旅老战士、第四届陕西省政协委员刘宝斋的儿媳妇,她说,“父辈开荒砍树,到我们这辈又扛起了镢头,上山种树,绿化南泥湾。”

延安市辖2区11县,属黄土丘陵沟壑地貌类型,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1200米左右。黄土梁峁、沟壑为主,降水量少,属内陆干旱半干旱气候,生态底子薄,是自然灾害多发地区,中华母亲河黄河的泥沙六分之一来自这个地区。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延安视察工作时指示,加快改变生态环境,要围绕“山青、水净、坡绿”目标,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并指出延安有“两个明显优势、一个明显制约”,这个“明显制约”就是延安生态环境整体脆弱性。

近两年,延安市委、市政府坚持绿色发展,坚持用延安精神建设延安,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延安市政协主席薛海涛介绍说,为了实现总书记建设生态延安的嘱托,延安市各级政协组织围绕市委“生态环境提升”战略,全力助推生态延安建设。《关于延安市水利建设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关于延安市生态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关于延安市退耕还林情况的调研报告》……一份份有针对性的调研报告和社情民意信息、提案,送到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案头。

延安市政协环资委主任刘羽对记者说,“黄河从宁夏流经内蒙古还是清的,进入陕北就变黄了。陕北年降水少,75%降水集中在6-9月份,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延安市3.7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中,水土流失面积就达2.88万平方公里,年流入黄河的泥沙2.58亿吨。这一组数字让人震惊。”延安市政协委员、市水文站科长段秋生说,“在延安地区暴雨季测水文就像个泥瓦匠,站在泥浆里测水情,舀出的都是泥糊糊,那心情是多么沉重。”以原油、煤炭资源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延安,生态建设的突破点在哪?是保饭碗,还是保环境?

延安生态的脆弱性,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发展,这似乎是一个难解开的疙瘩。延安市政协主席薛海涛说:“延安是国家第一批退耕还林的试点城市,坚决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走绿色发展的路子不能动摇”。市政协始终坚持围绕生态延安建设建言出力的工作思路,深入调研,广泛协商,主动监督。市委、市政府率先实施25度坡耕地以上全部退耕政策,市政协及时跟进,组织政协委员围绕还林还草、封山禁牧、产业调整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监督,确保退耕还林“稳得住、不返弹、能致富”。市政协通过大会发言、专题常委会、双周协商、提案等多种形式协商建言,推动群众封山禁牧与脱贫致富结合起来,引导群众发展山地苹果、生态养殖等致富产业,实现脱贫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为了擦亮革命圣地这张名片,2017年上半年,市政协组织委员和环保专家,围绕新颁布的环境保护法贯彻实施、推进乡镇垃圾填埋场建设两个课题,进行专题调研,分别与市政府举行第四次和第八次双周协商会,形成《关于环境保护法贯彻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提出4个方面针对性、可操作性较强的建议,这份报告被陕西省政协评为2017年上半年全省优秀调研成果。市政协还对调研成果的转化和意见、建议的落实情况开展“回头看”调研协商,推动委员意见建议转化落地。委员提出的“出台封山禁牧工作地方性法规”报送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后,得到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徐新荣的重视和批示,目前,已被市人大列入立法规划……政协的调研报告、提案、社情民意正在转化成为延安“绿色”建设的推手。“林场全额财政供给全责全员护林”大会发言被采纳,“大力发展林下经济”调查报告已惠及群众,“退耕还林要跟脱贫攻坚相结合”“发展森林旅游、乡村旅游”提案、社情民意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记者驱车来到距延安45公里的南泥湾采访,发现在这块中国农垦事业的发源地也充满着政协的智慧。市政协主席薛海涛兼任南泥湾景区开发建设领导小组组长,政协力量推动的生态建设和惠民政策在这里实施。

黑学良是南泥湾镇长,小伙子精明能干,浑身焕发着一股活力。他带着记者登上南泥湾景区的瞭望台,展现在眼前的是,山峦莽莽苍苍,清风拂面而来。黑学良镇长介绍说,南泥湾景区位于延安市区东南的汾川河上游,包括3个乡镇全域及蟠龙山区域,以绿草、林木为发展基础,目标到2020年,景区游客达到240万人次,建成国家级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国家5A旅游景区。黑学良说,目前保护区内政府全额补贴,村民以种树和护林为重要经济来源,在景区山上有林木采摘业的“钱盒子”,林下有养殖生态猪、鸡、鸭的“钱圈子”,绿色经济已形成良性循环链。“林草改变了小气候,保持了水土,增加了群众的收入”,他骄傲地用食指和拇指比划着说:“这里野生的羊肚菌在欧洲能卖到一公斤4000元人民币”。

林草涵养了生态,生态催生了产业,产业致富了村民。在南泥湾村的一条山沟里,史映东老汉感慨地说,过去就解下个种地,把地掏了,树砍了,却越种越穷,现在南泥湾人也解下怎么格搞经济了。他和几个村民合伙办了合作社,养着一群散养猪,足有700多头。史老汉笑着说,“你看这猪架子,是我们引进的藏香猪,一斤就能卖七八十块。再看那几头,是不是和家猪不太一样?现在山沟里的野猪越来越多,有时回来吃食的有近800头呢,搞不清是家猪还是野猪,这些散养猪成了杂交后代。”他说,林下经济能致富,让村民燃起了希望。目前,家里种着3亩田,光这个养猪场,一年纯收入17万元,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他说,像他这样养猪户在村里有5家,个个富了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延安视察工作两年多来,延安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延安市政协委员、市林业局副局长薛炜说,陕北的山川正由黄变绿,截至目前累计完成造林绿化2046.45万亩,全市林地面积增至4338.6万亩,占国土面积的78.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4.45平方米,水岸林木绿化率达到96.4%,道路林木绿化率达到98.47%。市政协委员、延长县副县长王敏茹也向记者介绍,全市25度以上坡耕地全退耕目标已基本实现,延安人现在像“钉钉子”一样在洪崖陡坡上打洞植树,坚决啃下最后这块硬骨头,一定要让革命圣地全披上绿装。

延安的生态已实现历史性转变,据刘羽主任介绍,我国资源卫星在扫描延安的黄土高坡时,发现裸露的山川正在似用油画笔涂成了绿色,而且绿色正向西北漫延。王敏茹委员激动地说,延河是延安的母亲河,它在延长县凉水岸附近流入黄河,过去一捧水半捧泥,如今延长段河水变绿、变清了,北洛河流域现已养殖起了大闸蟹。

“把林业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扶贫攻坚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经济林果、林下经济和森林旅游业,延安探索了一条成功之路:全市苹果面积达到365万亩,产量达到332万吨,已经成为延安最大的农业主导产业,也成为了延安老百姓脱贫致富的一项主要产业。在苹果产业的支撑下,延安贫困发生率从2016年的13%下降到了2017的3.86%。干杂果经济林面积达到247.13万亩,其中红枣、核桃、花椒三大干杂果年总产量达11万吨,产值8.1亿元。森林生态旅游年接待旅客180万人次,直接经济收入1.2亿元。”薛炜委员掰指头如数家珍说,“绿色,变成了财富,实现了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目标。”据统计,目前延安市森林存储碳储量达到2.56亿吨,价值102.68亿元,年可固定二氧化碳527万吨,城区空气“优、良”增加到300天,“圣地蓝”已成为延安的一张亮丽名片。

建设好绿水青山的延安,守护好金山银山,这是每一位延安人的责任,也是延安政协人的使命。采访临别,市政协副秘书长霍志宏拉着记者的手说:“荒山种上了树,栽上了草,延安的生态越来越好了。”他说:“希望你们明年再来延安,什么时候都有美丽的风景,春天满园苹果花、夏天满目绿林、秋季满山红叶、冬季满天飞雪,还有荷花、稻田、鱼塘……看一看今天的陕北好江南。”说着,把一大叠延安市政协的调研报告、提案、社情民意、协商会的资料送到记者手上。捧着这沉甸甸的记录,仿佛看到了两年来政协人为生态文明建设所付出的心血和努力。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延安 生态 政协 陕西 南泥湾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