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北京市东城区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 北京市东城区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

甄军委员:推动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常态化发展

2018年01月10日 13:30 | 作者:甄 军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推动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常态化发展

经济界 甄 军

文化产业以其高附加值、高融合性、低资源消耗的产业属性,在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方面作用明显,因此,实现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是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一环。

甄  军

甄军委员发言

十八大以来,东城区积极“走出去”,推动三地文化产业协同发展,中关村东城园多家园区内企业落户河北固安、燕郊等地。同时,东城区政府联合京津冀11个区市成立公共文化服务示范走廊发展联盟,与唐山市、天津河西区等签订文化战略合作协议;在人才方面,东城区与河北承德市签署加强人才合作框架协议,借助东城文化创意产业等优势,开展人才培养与服务,建立两地相互衔接的人才政策和跨区域人才流动机制。然而,伴随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的不断推进,仅仅“走出去”是不够的,结合东城区城市疏解后腾退的空间,有效的“引进来”同样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嘉诚园区模式起步于文化资源丰富的东城,通过不断发展与创新,嘉诚模式已在京津冀地区复制拓展。结合嘉诚近年来从东城胡同创意工厂向京津地区的园区拓展实践,以及在推动成立并运营京津冀文化产业园区(企业)联盟和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中心等区域性平台组织过程中积累的调研数据,我认为目前三地文化产业协同发展中主要存在两大问题:

一是,京津冀三地文化产业发展仍然受限于各自的行政管理模式,产业政策滞后于产业发展需求与市场发展趋势,三地文化产业要素流动缓慢,各类文化协同发展平台多为政府主导,缺乏有效市场机制的引入,统筹协调功能受限,大大影响了协同发展效应。

二是,近年来北京市与东城区更侧重于“疏解”,将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出去。但如何紧紧围绕首都“文化中心”的核心功能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发挥好东城区窗口功能方面却是薄弱的。特别是结合疏解后的腾退空间服务好京津冀协同事业,有序有效的“引进来”是个核心问题。

下面关于“如何引进来”、“引进来什么”我提出如下两项建议:

一、 建议东城区政府鼓励并有效引导企业与社会组织通过市场化运营模式,搭建京津冀协同平台,构建三地常态化、长效沟通机制。

东城区不仅仅是北京的核心区,同样也可以成为京津冀文化生态的核心区。在京津冀文化生态圈形成的过程中,东城区应当充分发挥其文化资源丰富、窗口效益明显的优势,配合政策、基金、税收、奖励等多种手段,鼓励并有效引导三地企业与社会组织,在东城搭建市场化运营的各类协同平台,其中特别是文化品牌活动平台。然而,目前京津冀三地的文化交流平台多为政府主办或主导的大型活动,例如:已在天津、河北两地设立分会场、分赛场的北京国际设计周、北京市创意创新创业大赛;还有2017北京(国际)文化产品交易会、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等。这些以政府为主导的活动平台,在促进三地文化交流层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因为缺乏市场机制的引入,活动平台的后续产业化开发与常态化机制的建立十分薄弱。同时,为促进三地文化资源在市场机制下的优化配置,深入行业细分,避免笼统、形式上的三地交流活动同样重要。因此,建议东城区政府在文化方面细分市场,例如:京剧、戏剧、时尚设计、旅游等细分行业方向,整合三地市场资源,打造以市场为主导的京津冀品牌活动平台。更重要的是鼓励以活动平台为载体,发展常态化产业开发平台,将高端设计、研发、展示、人才等附加值高的产业环节留在东城。

二、 建议东城区政府紧紧围绕北京市“文化中心”的窗口优势,在功能疏解的同时,更加重视东城区在京津冀文化资源优化配置过程的主导作用。利用疏解后的腾退空间,联合天津、河北地区政府打造一批“行业或地区协同中心”,结合活动交流平台的聚集,在东城打造京津冀文化生态核心引擎。

协同中心的核心作用是帮助京津两地政府在北京建立展示窗口,在政府的引导下,实现资本、研发、人才等关键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流通,让天津与河北的优秀文化企业真正分享到北京文化中心的红利,打通三地一体化的文化产业链条,以此促进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此同时,协同中心还将在成果转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总之,东城区在推动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常态化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仅要“走出去”,更要“引进来”;利用城市功能疏解腾退的空间,重点引入平台机构。在引进的过程中要注意:一是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作用;二是要重视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平台建设过程中的作用。更加有效的调动市场机制,培育、聚集平台类机构落户东城,填补城市功能疏解后的腾退空间;有效补充东城区文化、旅游等优势产业的同时,更好的凸显其作为首都核心区的窗口效应。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文化 京津冀 产业 协同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