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争鸣 争鸣

地方高校是“双一流”建设重要参与者

2018年01月18日 09:53 | 作者:高书国 | 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国家教育核心竞争力集中体现。“双一流”建设是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选择。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高度,进一步明确了高等教育发展方向。2015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总体方案》确定每五年一个建设周期,从2016年开始,与国家五年建设规划同步实施。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为中国高等学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带来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和发展机会。为此,提出四点建议:

timg

第一,地方高校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不是场外“啦啦队”。美国和英国高等学校的管理权在州、省或郡,是典型的“地方院校”,这一属性并没有影响和妨碍其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中国高等教育有120多年的发展历史,许多地方高校已经是“百年老校”,新生的许多地方院校也具有明显的学科优势。地方高等院校具有“双一流”建设的学科优势,不能妄自菲薄。地方高等院校的优势是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紧密,对于地方文化包括许多世界文化遗产研究成果丰厚,不乏优秀的学术大师和研究智库,在区域经济、区域产业、区域文明、区域历史甚至区域外交(如东南亚、西北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地方高等院校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参与力量,将为中国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增添光彩。

第二,“双一流”建设是地方高校发展的长远大计,不是一时之策。“双一流”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也是地方高等院校改革和发展的长远大计。针对重点大学建设过程中身份固化、缺乏竞争和重复交叉的问题,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方案坚持问题导向,打破身份壁垒,鼓励公平竞争。地方高校要从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的高度出发,正确认识和把握“双一流”建设的战略机遇。“双一流”建设不是为了抢“帽子”,而是为了抢先机;不是为了占“位子”,而是为了讲贡献。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起点低,起步晚,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有战略眼光的领导,要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基础上,按照2020年、2035年和2050年三个发展阶段,认真科学地研究制定好学校整体发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三大战略规划及实施方案,并经党代会和教代会研究讨论和通过,使其具有学校“法律”地位,任何人不能随意推翻和另起炉灶。要立足长远,持之以恒,精准施策,方能取得成效,渐入佳境。

第三,“双一流”建设要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不能满足“自娱自乐”。眼界决定胸襟,有什么样的眼界,就有什么样的世界。“双一流”建设要立足高远,具有国际视野,瞄准国际标准,追求国际水平。据统计,我国已经成为SCI大国,世界每七篇SCI中就有一篇为中国人发表。与此相反,地方高等院校的国际化水平和教师教育教学及科学研究的国际化能力相对薄弱。古人讲:取法其上,仅得其中;取法其中,仅得其下。大学学者要放弃和改变传统书斋里的自娱自乐式研究,从象牙塔里走出来,善于发现具有未来影响的世界性课题和前沿科技难题,从选题到团队、从研究到应用都要力求瞄准世界水平。地方院校要努力提高研究队伍和研究成果的国际化水平,一方面要努力抢占知识生产和科技创新的战略制高点,力求取得原创性科学研究成果,着力提高高校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贡献率,推动重大科学创新、关键技术突破转变为先进生产力;另一方面要善于发现和总结中国经济社会改革发展中的世界性课题,做出体现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质量研究成果,将中国思想、中国经验、中国模式和中国文化推向世界。

第四,“双一流”建设要高度重视培养大师,而不是依靠相互“挖墙脚”。“大学之大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大也。”有没有大师,是判断一所大学、一个学科是不是“双一流”的重要标准。地方高校要以学科建设规划为核心,对于领军人才、杰出人才、卓越人才三个层次进行长远规划和科学培养。应着眼于国际人才库,引进处于“朝阳期”的学术大师,引进国际优秀博士毕业生和青年教师作为“潜力股”。地方高校要从国家整体人才发展的视角出发,要搞杰出人才的增量引进,不搞优秀人才的存量平移。既要鼓励人才合理流动,又要严格限制部属高校与地方院校之间、地方院校与地方院校之间的“挖墙脚”行为。

总之,要通过“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全方位提升地方高等院校的办学理念、办学行为和办学品质,努力转变地方高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面宽而杂的“杂货店”和“大排档”形象,努力在地方高等院校办出“精品店”和“专卖店”,办出有世界水平的高品质“百年老店”。

(作者:高书国,系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地方 建设 双一流 高校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