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高端访谈高端访谈

单霁翔:重启宫门

2018年01月23日 08:59 | 作者:王慧峰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工作狂”局长

布鞋,单霁翔最醒目的标志之一。

无论是日常办公,还是接待国家元首的外事场合,这位故宫博物院院长总是脚蹬一双黑色方口布鞋。

这并非有意为之的形象设计,而是沿袭了他在国家文物局工作时的旧有习惯。

2002年8月,单霁翔出任国家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在任期间,他着力推动大遗址保护;历时10年、全国2600多家文物收藏单位近万名文博工作者参与的国有馆藏珍贵文物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圆满完成;全国166万余件国有馆藏珍贵文物告别纸质卡片手写登录的时代,实现数字化管理;历经5年,史上最大规模的文化遗产资源调查汇集工作———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圆满完成。

成绩背后,是单霁翔“工作狂”一般的付出。主政国家文物局的10年间,他几乎没有休息时间,每年半数以上时间都在出差,节假日也在全国各地考察文化遗产,经常被笑指“不是在考古挖掘现场,就是在去现场的路上”。

汶川地震后,单霁翔是第一批奔赴灾区的人之一。为了考察羌族碉楼受损情况,单霁翔不听劝告,一次次钻进去,哪里有裂缝,哪里有破损,硬是看了个遍才罢手。当时余震非常厉害,谁也不知道第二场灾难会不会降临。随行人员在为他担心的同时,也深深为之感动。

现在网上还能找到一张单霁翔2010年10月底在湖南省老司城遗址的土司王墓前拍的照片。当时老司城遗址刚刚开始挖掘,单霁翔亲自到各个遗址保护点去看。无论上山、过桥,他的那双黑布鞋总是出现在人群前面。

在熟识单霁翔的人眼中,这位国家文物局局长是一个对文物有热情、有感情并且懂行的领导。为了一处文物的保护,他可以完全不顾自己副部级官员的身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场合,与见到的所有人去谈、去沟通。“没架子”———这是几乎所有和单霁翔接触过的人的一致印象。在一众国务院所属部委中,他是最有亲和力的“一把手”之一,当年国家文物局的新闻发布会他经常亲自出席主持,对记者的提问也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在单霁翔任国家文物局局长期间,大遗址保护以及在大遗址保护中的规划先行得到了特别重视。包括西安大明宫遗址、郑州商城遗址的保护都采用了这一理念。有人认为,在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矛盾越发凸显的当下,提出和坚持这一保护理念也需要莫大的胆量和勇气。

单霁翔主政国家文物局的10年,正是全国文保工作面临前所未有挑战的严峻时期,他的“狂热”与坚守,同大发展大建设的历史时期两相碰撞,这是他的无奈。

对于承载城市记忆的文物,单霁翔情有独钟。他曾多次批评一些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忽略文化的种种现象。他说,“一些城市在所谓的旧城改造和危旧房改造中采取大拆大建的开发方式,致使一片片历史街区被夷为平地、一座座传统民居被无情摧毁,由于忽视了文化遗产保护,造成了这些历史性城市文化空间的破坏、历史文脉的割裂、社区邻里的解体,最终导致城市记忆的消失。”

“以文化战略的眼光审视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和挑战。”这句单霁翔常常用来“开导”文物系统人员的话,也是他本人文化情怀的外显。

“文化遗产属于我们每个人的记忆,我们作为传承的一分子,有责任把历史梳理清楚,把过去和今天告诉未来。”他说。

用提案呵护文化遗产

“政协像是所学校,我在这里受益良多。”这是全国政协委员单霁翔的由衷之言。三届,15年,政协二字在他生命中刻下了深刻印记。

在单霁翔的众多著作中,《用提案呵护文化遗产》一书很是特别。这里面记录了几百位全国政协委员和他一起为文化遗产保护而呼吁、坚守的一个个历史片段。

关于设立“文化遗产日”、开展全国文物普查、落实地震灾后文物抢救保护资金;关于加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加强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加强首钢工业遗产保护;关于南水北调工程中文物保护工程、海峡西岸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大遗址保护工程;关于国家数字博物馆建设、中国民族博物馆建设、民办博物馆建设;关于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跨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北京传统中轴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当一件件政协提案经过有关部门共同努力得以落实,单霁翔会十分兴奋,这是一名政协委员所能够得到的最大肯定。

每次提案,单霁翔都要把联名签字的格子签满才肯提交。他统计了一下,15年来共有近300名全国政协委员、9000多人次为他撰写的200多件提案给予联名。

“政协情怀”,当有履行职责“全年无休”的自觉。“不做‘十天委员’,时刻把职责记在心间。”总有老委员这样谆谆劝勉新委员。

“准备提案应贯穿全年,每年会议结束之时,就是新一年提案的酝酿之日,”委员单霁翔15年始终如是。细想理由无他,只因他自觉作为一名政协委员,理应抱持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应常怀尽心、尽力、尽责的拳拳之心。

自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文保界的一些有识之士就开始呼吁设立中国的“文化遗产日”,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得以实施。

2005年,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单霁翔向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提交《关于设立“文化遗产日”的提案》,指出“当前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面临着城市化浪潮的巨大挑战,迫切需要来自各个方面的理解、支持和投入”,直言“设立文化遗产日的时机已经成熟”。

因此,单霁翔在提案中建议,设立我国的“文化遗产日”,在国家层面上对“文化遗产日”作出明确规定。樊锦诗、苏士澍、舒乙、冯骥才、陈建功……在这份提案上签下自己名字的委员中不乏文化艺术界的大师级人物。

提案很快经政协提案委员会审核通过,并提交国务院有关部门承办。然而,提案承办单位表示,根据国家有关文件精神,应严格控制批准设立新的节日、纪念日、活动日。

应该说,这一回应是可以理解的。但单霁翔并未因此搁置这项提议。

第十届全国政协第三次会议结束后不久,在一次与文物专家座谈时,单霁翔再次提到设立文化遗产日的问题,并得到在座专家的一致赞同。2005年7月19日,郑孝燮、宿白、谢凝高、黄景略、李伯谦、吴良镛、舒乙、徐苹芳、傅熹年、常沙娜、谢辰生等11名学者联名致信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倡议设立“文化遗产日”。国务院办公厅很快就组织召开关于设立“文化遗产日”的协调会议,国务院法制办、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等相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就设立“文化遗产日”需要准备的事项进行协调。

2005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发布,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中国的“文化遗产日”终于诞生。

虽然单霁翔的社会观察领域和学术兴趣比较广泛,但是在政协提案中,他要求自己集中精力于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心工作以及面临的重大问题,苛求自己要绝对“执著”和“专一”,每一件都是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提案,表现出对事业的追求和对信仰的忠诚。

单霁翔说,每一件提案的背后都包含着自己的反复实践、不断调研和深入思考,也希望能通过一个个有针对性建议的提出,为我国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工作建言献策,为解决问题、推动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政协这个平台,同样厚待了尽职尽责的委员单霁翔。

2015年11月19日,在参加全国政协召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双周协商座谈会时,鉴于体制保障、人才培养、材料供应等诸多掣肘,故宫官式古建修缮技艺面临“人走艺亡”的严峻局面,回到“娘家”的单霁翔将故宫古建筑修缮遭遇的困境一股脑儿道出。

令单霁翔没想到的是,俞正声主席当即表示,将通过全国政协向国务院相关部门反映这个问题。随即,问题得到了国务院领导,文化部、财政部和人社部等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按特事特办原则逐项加以落实。半年后,在2016年5月19日全国政协召开的双周协商座谈会上,心怀感恩的单霁翔代表故宫和故宫人向俞正声主席深深鞠躬致意。

匠人之大者,莫过于以心守护,匠心之大者,莫过于敬畏传承。

“紫,是古人心目中的王者之星,紫微,来自天上。禁,是权利,来自于人,也施之于人。城,是这一片连绵殿宇,在大地上的辉煌建设……”电视节目上,单霁翔朗诵了纪录片《故宫100》某集的解说词《至大无外》,字句中的雄浑与精气神,完美诠释了故宫灵魂。

再过两年,故宫就要过600岁生日了。单霁翔,这个走遍故宫的人,如今正在思考的问题是,如何把壮美的故宫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

作为故宫的守护者,单霁翔希望的是不仅把尊严和体面还给故宫,更要将文化之根传递下去。这,是一种平凡中的坚守,是一种喧嚣中的沉静。

编辑:位林惠

1 2

关键词:单霁翔 故宫 保护 文物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