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北京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让科技生产力汇成转型发展的总动力

——北京市副市长与委员共议“科技创新引领首都发展新动能”

2018年01月25日 23:32 | 作者:包松娅 郭帅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1月25日电(记者 包松娅  郭帅) 科创圈的人,提起北京,就会想到中关村。
改革开放浪潮中,中关村凭借率先解放的科技生产力,一跃成为全国科技创新“高地”。30年来,在科技助推下,北京各项事业齐头并进,实现飞跃发展,而与此相伴相生,特大型城市的发展困局也开始显现。

近两年来,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发表的重要讲话,为“建设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指明了方向。在资源环境承载力遇到“天花板”情况下,北京必须逐步疏解非首都功能,着力加强“四个中心”建设,这其中之一就是全国科技创新心中。

25日,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举行专题座谈会,7个界别小组的北京市政协委员,与北京市常务副市长张工、分管科技经济知识产权等工作的阴和俊副市长,以及18位市委市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共同就大家关注的“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汇聚首都发展新动能”议题,展开协商议政。

提质增效  选择比速度更重要

在昨天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委员们都留意到北京去年GDP增速6.7的数字。“虽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这是北京大力疏解非首都功能的背景下取得的成绩,已经非常不容易。”孟卫东委员一番话,大家纷纷点头。 

而疏解腾退后的“空窗期”,北京发展什么,怎么发展的问题一直是几天来委员们讨论的热点。

到了“提质增效”“瘦身健体”的阶段,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可以说是北京市实现更高水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与北京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的历史性交汇,努力占得先机。”宁克平委员说,这是北京转型发展的机遇。

从某种意义上,这确实是北京发展的机遇,但不仅仅是北京自己的事情。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是国家战略,要发挥各个行业、全国乃至全球智慧来建设北京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

王茤祥委员来自科研院所,多年工作经历让他更为清楚,高新技术的发展是一个集群化现象,一个产业发展需要若干产业共同支撑,这些产业之间进行着相互影响,之间已经没有了界限。“所以要大力实施一体化创新战略,前向一体化,把基础研究的优势变为原始创新的优势,横向一体化,把单一优势换为多元优势,最后形成科技创新的合力。”

创新是什么?有解释说,创新就是有用的发明。这个观点和张爱林委员不谋而合。

“创新不只是原始的发明和发现,对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而言,起更重要作用的是科技成果的应用和转化,不能转化形成产业的创新将不可持续。”张爱林委员说。

科技是服务人类社会的,转化应用也应如此。在谭天伟委员看来,科技创新中心不是科技中心,前者是科学和经济融合的过程。科技创新也不是高大上、艰难晦涩的东西,要一手抓科技一手抓应用,让科技创新在成果转化中落地到老百姓的获得感上去。

如何转化应用,薛向东委员拿中国的高铁举了个例子,因为中国高铁就是通过市场化把技术引进来,然后消化吸收再走出去引领市场的“典范”。他说,“从技术创新角度,简单的模仿或者跟跑,早就走不通了,科技创新转化一定要注重市场化的作用。”

蒋彤委员来自知识产权领域,她深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知识产权战略的支撑,新型产权机制、创新激励机制和有效的市场机制是解决创新成果转化成应用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目前我国还有一些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专业密集型产业需要加大培育力度,高校、科研机构、创新型企业要以提高专利质量为抓手,推动科技创新”。

筑巢引凤  营造适合科技创新发展的生态环境

科技创新,说到底是“人”的创新思维的“变现”。纵观从全国到全球范围内,提前布局新兴产业,对高精尖领域创新人才的“争夺”,似乎越来越容易被人理解。

让委员们欣慰的是,当前大家都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对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也开始从支持“物”转变到支持“人”。“实验室是汇聚人才的重要平台和渠道,我们也要考虑建立联合实验室,鼓励国际科技组织在中国设立分支研究机构,通过联合实验室,把高端科技人才汇聚到北京。”赵忠委员提出。

拿到发言的话筒,丛巍委员先说了一个现象,我们学校毕业的孩子在北京都已经解决户口了,但是最近却去了浙江。问他们为什么要走,说的最多的是科技创新发展的大环境。

这些北京流失的人才提到的,其实关乎科技创新的“生态环境”问题。委员们认为,北京要能吸引国际人才,留住本地人才,就要营造出开放、宽松、公平的创新创业环境,使勇于创新成为北京的一种品格、一种风尚。

听到这里,阴和俊副市长点着头,回应道,“关键在环境,要能为人才营造创新创业的环境,为他们的家庭营造宜居的教育医疗环境,这个家庭稳定下来才是可持续的。”

屈庆超委员是企业家,说到创新创业环境,他提出“建立与全国创新中心相适应的营商环境”的观点,一下子说到不少科技型企业家的心坎里。“营商环境就是企业生长的土壤,科技创新驱动型企业所需要的土壤是什么样的?”得知北京市即将建立营商环境指标体系,他赶忙呼吁,一定要让企业加入指标体系设计中去,要围绕科技创新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成长去建立体系,为未来有质量的经济发展提供“蓝图”。

让专业的人专心做专业的事,这是委员们对科技创新人才战略导向的呼吁。林菁委员认为,让科研人员专心做科研,政府部门“筑巢引凤”搭平台塑环境,这都是各自擅长的事情。

张工回应道,创新驱动离不开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同时也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不是什么事情政府直接上手,亲自管亲自抓效果未必好,但也不能一推了之。如何掌控好这个度,在做好规划前提下进行换位思考,这样政策的效果和温度才会显现。”

……

发言结束时,还有委员申请发言的手尚未放下。两位市长一看,笑着让委员们继续多说说,他们多听听。

阴和俊此前长期在科研科技部门,对委员们关切的问题十分熟悉,他以一个“老朋友”的身份解读和回应了科技创新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非常感谢委员们对科技创新的高度关注,你们的真知灼见绝大部分意见建议跟我们政府部门高度契合。其中的问题我们有的有了初步方案,有的正在推进。但听了委员们的发言确实还有很多以前关注不够的地方,会后我们会进一步加强研究思考。”阴和俊说。

“来参加联组讨论听取委员真知灼见非常必要,是对特大城市重大问题的政府决策科学化的重要补充。”   张工表示,委员是推动城市创新发展思想上的建言者,也是实践者和推动者。创新驱动发展确实还有很多壁垒需要中央到地方的各部门协同突破,需要在一个长的时间里共同推动,在深化科技创新领域的改革开放中继续出发,希望委员们在这个过程中继续为首都的科技创新发展献良策、出实招。(完)



编辑:杨岚

关键词:创新 科技 北京 科技生产力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