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读·榜样读·榜样

从打造产业链到构建生态圈——解锁重庆两江新区经济密码

2018年01月30日 09:46 |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分享到: 

在国家级新区中,重庆两江新区的体量不是最大、综合实力也不是最强,但却是独具特色与潜力的一个——经过近8年发展,这个不靠海、不沿边的内陆新区,创造性地将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现实,其生动的发展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中国西部内陆地区改革发展的一个样本。

W020180128386278908407

然而,就在几年前,在很多老重庆人眼里,两江新区还是个“鸟不拉屎的地方”。是什么让两江新区在短短数年里迅速崛起,其强劲发展背后的“密码”又在哪里?探究其答案,不妨从两江新区里的三个故事说起——

京东方“豪赌”背后的发展逻辑

京东方与两江新区的相遇,源于重庆快速发展的笔电产业。2012年12月21日,京东方与重庆市政府签订投资协议,双方确定在两江新区建设总投资额328亿元的“第8.5代新型半导体显示器件”系统项目,以补上显示屏环节的短板。

如此大规模的投资,钱从哪里来?彼时的京东方尚处于“缺钱”的战略性亏损期,这意味着总投资中197亿元的资金缺口需要重庆方面来解决。单靠财政支持显然不切实际,而项目前景的不确定性,甚至还引发了“豪赌”“烧钱”的质疑声。

进退两难之间,两江新区选择了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以股权结构为突破口,用35亿元财政资金解决了股权直接投资,另外160多亿元资金由重庆三家国有投资集团通过股票定向增发解决2/3,剩余1/3尾款由社会资本来筹集。

“如此大规模的资金,大概只用了五个月的时间就筹集到位了。”重庆两江产业集团董事长李毅回忆道。

令人欣慰的是,在金融资本的支持下,京东方重庆工厂创造了从打桩建设到产品点亮仅16.5个月的业内最快速度。京东方落户两江新区,还带动了法国液化空气、住友化学等20多家上下游企业入驻配套产业园区,构建起从精密注塑、光学膜到导光板、大宗气体等液晶面板的产业集群。

“资本+股权”模式,一举破解了京东方融资难题,成就了一段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合作的佳话。正是得益于“进取性投资”,京东方实现了弯道超越,不仅稳居中国液晶面板市场头把交椅,还成功改写了全球显示产业的竞争格局。

2014年5月,京东方回购了重庆京东方公司的50.87%股权,购买京东方股份的多家重庆企业因此获利不菲。据悉,这笔获利资金后来成为了重庆战略性新兴产业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在此基础上,重庆还组建了总规模达800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实现了企业和地方的双赢。

“如今,重庆每生产一台电脑,有65%的产业链附加值都是在重庆本地发生的。”两江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汤宗伟表示,吸引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在于如何把分散的、零散的、潜在的战略性新兴市场撬动起来,而关键的撬动因素正是金融。

无中生有的“机器人之都”

2011年,当机器人产业在西部地区还是一片空白时,两江新区就提出了打造“机器人之都”的构想。“零起步”的两江新区,底气从何而来?

“这是基于重庆作为全国三大老工业基地、十大装备制造基地之一的综合考量。”在两江招商集团副总裁李光看来,重庆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而以机器人产业推进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是其不二选择。

从重庆汽车、摩托车、笔电等产业发展情况看,确实存在着庞大的机器人应用需求,但工业机器人并非一个谁都能玩得起的“游戏”,尽管大多数企业有热情有愿望,但不菲的前期投入让他们普遍感到了压力。

一边是看得见的大市场,一边是刚起步的新产业,两者如何实现有效对接?在一系列缜密的市场调研之后,两江新区最终选择了“金融+市场”的新模式,通过成立机器人融资租赁公司,让用户能以较低的成本使用上机器人。这一“羊毛出在猪身上”的新探索,不仅成功破解了机器人产业市场端的订单问题和用户端的融资问题,还大幅提高了相关产业的智能化水平。

在这个过程中,引入川崎重工是两江新区机器人产业布局的重要一步。作为全球五大机器人企业之一,川崎不仅把西部内陆首个“机器人本体研发制造基地”设在了两江新区,还将旗下最先进的双臂机器人产品放在了基地,目前这款产品已在两江新区成功投产。

“事实上,我们工厂还没开工建设时,就已经接到了上亿元的采购订单。”川崎重庆机器人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田中大介不无感慨地说。

依靠金融资本对产业资本的引导,两江新区机器人产业集群迅速崛起,形成了研发制造、检测集成、教育培训、应用服务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以川崎、库酷卡、华数等为代表的先进机器人企业纷纷落户两江新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智能制造产业高地已初具规模。

一粒咖啡豆的“浓醇豪情”

前不久,重庆咖啡交易中心迎来一群特殊的客人——23位在渝全国人大代表,专程前来调研。总经理彭德不仅请大家品尝了来自云南基地的自产咖啡,还用一组漂亮的经营数据赢得了热烈掌声。

“不产一粒咖啡豆的重庆,怎么做起咖啡生意来了?”彭德曾无数次遭遇这样的疑问,在他看来,选择咖啡经纪产业,正是在去产能背景下重庆本土能源企业抢抓开放机遇、转型发展的一个缩影。

重庆能源集团是咖啡交易中心的股东之一,占据着向西开放门户的要素优势;另一股东云南德宏后谷咖啡公司背靠咖啡种植基地,是深耕行业多年的龙头企业。两者的联姻,让重庆成为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咖啡交易市场成为了一种可能。

“巴西盛产咖啡,却不是全球性的咖啡交易中心,而不产咖啡的纽约、伦敦,却拥有世界知名的咖啡交易中心。”彭德相信,“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自贸区三大国家战略的叠加,将让重庆在全球咖啡产业格局中的话语权越来越大。

事实验证了彭德的判断。重庆咖啡交易中心成立仅1年,就实现了现货交易额67.11亿元,一举成为国内最大的咖啡现货电子交易平台。与此同时,产业集聚效应显现,一批咖啡企业落户重庆,初步形成了一条涵盖咖啡产业服务、咖啡收储、深加工、贸易和终端销售的咖啡全产业链。

“我们要立志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咖啡平台,通过整合资源、扩大交易,连接起东南亚产地与欧洲消费市场,成为世界级的咖啡交易中心。”彭德说。

从液晶显示屏、智能机器人到曼妙的咖啡豆,三个看似不相干的故事,却从不同维度回答了两江新区开放发展的三个核心问题——钱从哪里来、商该怎么招、货往哪里去,这其中离不开决策者对国家战略的准确领悟、对顶层设计的科学把握以及对行业发展的深刻洞察。

一方面,两江新区在全球产业大重组的潮流中顺势而为,主动抓住内陆地区参与国际国内市场这个关键环节,通过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的重构,用较低的配套成本、物流成本和制度成本,赢得了产业发展机遇;另一方面,按“基地化布局、垂直化整合、集群化发展”的思路,两江新区在较短时间里构建起传统产业转型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生态圈,既解决了企业与国际市场的对接问题,也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

“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梳理近年来两江新区的产业发展模式不难看出,无论是“整机+配套”“资本+股权”,还是“资源+项目”“金融+市场”等,其核心都离不开对金融要素的高效配置。

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有效融合,产业基金、融资租赁等方式的有效使用,迅速撬动了汽车、电子信息产业等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和新经济新业态的发展,并推动重庆成为全国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全球最大的笔电基地。不过,需要指出的是,面对“脱实向虚”的诱惑,管理者们不跟风不炒作,深耕主业不松手,一门心思引导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让实体经济真正成为发展的“压舱石”,这或许正是两江新区带给我们的重要启发之一。(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采访组成员:孙世芳 冉瑞成 顾 阳 吴陆牧 执笔:顾 阳)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重庆 两江 新区 产业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