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让少数民族非遗绽放绚丽的文艺之花

2018年02月05日 17:57 | 作者:张丽 郭海瑾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精湛的工艺,唯美的画卷,伴随着真挚由衷的声声赞叹;曼妙的舞姿,精致的舞美,还有那经久不息的阵阵掌声……

新年伊始,由中共青海省委宣传部、青海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主办的“雪域丹青·匠心筑梦———青海唐卡绘画艺术精品展”与原创民族舞剧《唐卡》,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与保利剧院同期举办与演出,以不同的艺术形式,彰显着唐卡的精美工艺与独特内蕴。唐卡是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代表之一,此次画展及舞剧,展现了唐卡怎样的艺术魅力?在新时代背景下应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如何将唐卡艺术更好地融入藏族百姓生活……本期文化周刊就以上话题采访了相关文艺工作者。

用美的艺术形式表达对美的追求

“发源于青海的黄河,一路向东南出境而去。然而她仿佛有所眷恋。于是她在甘川交界处毅然转身重返高原,在青海东部画出一个巨大的半圆之后,才释然东流。她为创作自然和人文奇迹而返回,因为在这个怀抱中,就诞生了人类文化遗产‘热贡艺术’的精髓———唐卡。”在中国美术馆“雪域丹青·匠心筑梦———青海唐卡绘画艺术精品展”的前言中,这样写道。

唐卡,源于藏语的译音,意为卷轴画,发源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的同仁地区(史称热贡)。其中青海安多唐卡绘画艺术,最早可溯源至公元10-11世纪,多以藏传佛教、神话故事、史诗等为创作题材,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点。唐卡的特殊地位与价值,还在于其1000多年的发展历史,承载着这片高原的社会史、文化史、宗教史、艺术史与生活史。2009年“热贡艺术”(唐卡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其实早在15世纪,“热贡艺术”的美誉就已逐渐传遍藏区内外,特别是18世纪以后,大批热贡艺人携艺出游,其足迹遍及四川、甘肃等地以及印度、尼泊尔等国家,他们在游访中博采众长,最终形成了热贡唐卡内容精深、工艺细腻、色彩浓艳的独特艺术风格。“青海唐卡绘画艺术精品展”就重点展示了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的热贡唐卡(还有部分作品来自青海西宁、玉树、果洛等地),囊括老、中、青三代工艺大师的精品手绘作品,类别与内容广泛多样,既延续了传统的厚重博大,又体现了时代的融合创新,充分展示了青海唐卡绘画艺术的高超水平和传承生命力,使人们进一步走近青海、了解青海,感知青海高原神秘久远的历史和多元多彩的文化。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表示,中华民族伟大的自信是来自于多方面的,其中各民族文化的创造组成了大中华文化。唐卡艺术,作为地域文化沉淀、民族精神智慧和个人艺术才华的完美结晶,其实就是艺术化的社会历史,就是艺术家们用美的艺术形式来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美的创造。在吴为山看来,所有唐卡艺术家都怀着一种向往、一种追求,并通过辛苦探索,创造出美丽图画,不仅展示了他们的智慧和创造,更展示了他们美的心灵。“这种美的心灵映照着青海大地的美,映照着青海大地上的人民勤劳朴实的美。这里的色彩、这里的图像、这里的意象,表现了青海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新时代的热爱。”

用一种艺术形式来表现另一种艺术形式,体现了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相融与相通。如何用舞剧的艺术形式来准确形象地表达唐卡这种绘画艺术,舞剧《唐卡》可以说是一个成功的尝试。《唐卡》从唐卡艺人以生命作画为切入口,讲述了一代代艺人执著地传承、弘扬唐卡绘画艺术的故事,颂扬了青海世代百姓对藏文化的纯真情感。艺术形式不同,但艺术精神是相通的,这种相通的艺术精神,正如吴为山所说的那样,“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传播工匠精神,让观众享受艺术、感悟艺术、融入艺术,在美轮美奂、庄严静穆的艺术园林呼吸心灵的芬芳。”

用“真”的情演绎执著的精神

厚重的历史与执著的追求,是舞剧《唐卡》编剧、广东省作协原副主席何继青在构思剧本时所想要着重传达的精神,因为有关藏文化与唐卡艺术的历史是独有的,唐卡艺人的奉献精神是值得颂扬的。几经思量后,他采用“前一世,又一世,这一世”的叙事框架,来显示岁月的积淀、人生的春秋。在舞剧中,他塑造了三位姓名相同而时代文化背景、性格特征迥异的女性,但又始终有一根线将她们连接在一起,即,无私的奉献与执著的追求。“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最重要的还是要落实到具体人物身上,特别是将延续千年的优秀文化遗产一代代传承,既需要社会的努力,也需要个人的付出,缺一不可。”何继青表示。

青海省艺术研究所所长、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耿占坤对舞剧《唐卡》深有感触,他指出,《唐卡》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更没有惊心动魄的细节,但是有强烈的细致入微的情感渲染与创新的心灵刻画,“我们刻画的不是一个人、两个人、一代人,而是青海这片土地上所有唐卡艺术的创造者。我们就是想通过舞剧《唐卡》来表达、表现、展示青海这方热土,来塑造这片热土上人们的执著追求、虔诚情感及美好情怀。”

“唐卡是一种极其精细的工笔画艺术,一个艺术家创作一张唐卡,如果没有执著的精神是不可能完成的。因为创作一幅作品,要想其历经千年不褪色、依然灿烂如新的话,其每一笔矿物颜料的打磨,每一处颜色的调配和使用,以及每一笔每一画的着色、晕染、勾线等都需要艺术家精心地挑选、耐心地研磨以及细心地绘制,这不仅需要艺术家长期地坚持,在创作过程中遵循严格的规定,还需要艺术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娘本是一名藏族唐卡艺术家及传承人,当他谈起自身制作唐卡工艺的经历时,不禁感慨道,唐卡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有着几年、十几年如一日的辛苦创作得来的,因此唐卡艺术的内在精神不仅表现在其艺术上的成就,还表现在艺术家身上那种坚持不懈、不怕艰苦、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前一世”画师在作画,“又一世”画师在研磨颜料,“这一世”画师在修复唐卡……为了能够精准塑造这三世画师的形象与造型,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舞蹈演员、《唐卡》男主演彭措索南查阅了多部关于唐卡的书籍,走访了多位唐卡画师的艺术生活。他说他想通过自身所塑造的形象与舞蹈语言,传递给观众这样一种理念———唐卡不只是表面上的一幅画,还是藏族人民精神的一种传承,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工艺的传承。它高超的工艺和精美的画面吸引了一代又一代人,作为年轻一代,我们有责任将这宝贵的艺术果实传承下去,传承它的内在文化精神,传承艺人们对艺术孜孜以求的精神。

在舞台上,当彭措索南带领画师们集体往前走以及画师们不断为唐卡继续前进时所呈现出的使命感,使他不禁拿起颜料和画笔挥洒的场景,震撼了观众,也震撼了他自己。这种震撼,正在于一种“真”,就像他所说,真就是生活,作为一名表演艺术者,要想成功演绎一部优秀的舞剧作品,就是要深入生活,“演员的情、角色的情都来源于真,来源于生活,就是要真真切切地走进人民、走进生活,去采风、去和人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感受他们真实的情感、了解他们真实的需求。”

发展唐卡产业促进文化扶贫

中国工艺大师6人(2人已去世)、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4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17人、省民间工艺师62人、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9人……耿占坤对青海省绘画艺术人才如数家珍。他说,这些行业人才,为青海唐卡的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在热贡地区的唐卡发源地吾屯村,可谓“家家有画室,户户有画师”“人人作画、家家从艺”,在这里,唐卡艺术一派繁荣的景象。一幅幅精美绝伦的唐卡作品,就是从这些清洁齐整的农家庭院走向了煌煌庙宇,也走向了世界艺术的殿堂。历经多年培育,热贡艺术已然成为国家知名品牌,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地区的多个国家,据相关部门统计,目前青海省唐卡绘画艺术从业人员达5万余人,年销售收入近10亿元,唐卡产业成为农牧民脱贫致富的重点产业。据耿占坤介绍,近年来,在文化部的大力支持下,青海省委省政府除重视唐卡艺术的传承保护外,还注重唐卡艺术的开发利用,青海唐卡绘画艺术得到快速发展,唐卡产业不断壮大,在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开展文化扶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热贡画院,召集来自青海六州藏区的贫困牧民到画院免费绘画学习,还能得到固定的生活补贴,使当地牧民既能掌握一技之长,又能增加收入,开辟了一条有特色的文化扶贫之路。此次进京演出,除了展现唐卡艺术魅力、青海特色文化、加强京青文化交流外,还被赋予一个特殊的使命,即感谢北京市对青海省尤其玉树藏族自治州的对口支援工作,将玉树各地群众对北京支援帮扶带来的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巨大变化的切实感受传达出来。

如何从艺术发展的角度来看待文化产业的发展?娘本认为,每个时代的艺术都不可避免地表现着所在时代的特色和记忆,唐卡艺术也不例外。每历经一个时代,其表现方式和内容也都有所不同,都与当下生活息息相关。时代在发展、进步,通过“固定”题材加上这一时代的特色,来反映当下人对艺术的理解和追求,也成为唐卡艺术产业发展的趋势。比如,哪些是现代人喜欢的风格,艺术家都会通过唐卡艺术来表现出来,表现现代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每个时代的艺术在传承过程中,都是在依据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这是艺术的规律,也是唐卡艺术能够传承千年依然葆有青春活力的法宝,这也是时代赋予它的意义。”娘本说。而打造以唐卡为主题的舞剧,在耿占坤看来,就是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优秀的作品宣传展示青海文化,宣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新青海形象,让更多的人通过舞剧《唐卡》来了解青海、向往青海、走进青海,进一步推动青海省非遗的保护工作和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


编辑:杨岚

关键词:唐卡 艺术 青海 少数民族非遗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