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过半未婚者成“恐归族”折射现实焦虑

2018年02月26日 15:54 | 作者:付彪 | 来源:东方网
分享到: 

“你现在有对象了么?”“你准备什么时候结婚?”“我这有个不错的孩子,要不要见见?”如果你正好属于长辈们口中的大龄未婚青年,刚过去的这个春节假期,你也遇到上面的“三连问”?单身汉小邵的春节就是在相亲中度过的。每到春节,婚姻问题总会成为长辈们的讨论焦点,焦虑的父母忙着替未婚子女安排相亲,而焦虑的子女则渐渐成了“恐归族”。(2月25日《北京晚报》)

每逢佳节被催婚——不知何时,这句顺口溜开始在年轻人中流传。尤其是春节期间,无论是微博还是朋友圈,都涌现出了大批像小邵这样被催婚、被逼相亲的未婚者的吐槽。根据世纪佳缘所做的调查,在参与调查的718名未婚男女中,每到年关就要被逼婚的调查者达到了359人,占到了50%,而51.67%的调查者表示自己已成了“恐归族”,一提到相亲的话题就头疼。

缘于此,“春节团圆的气息”与“被催婚的苦涩”并存,对未婚青年来说,既感到深切的关爱,也感到莫名的压力。于是,为了逃避催婚、逼着相亲,过年不愿回家的有之,吃个团圆饭就走的有之,而父母及长辈们催婚、逼婚的方式也形形色色,让人有种被绑架的感觉,却又无可奈何。可以说,每逢佳节“被催婚”都是标配,过半未婚者成“恐归族”便不足为怪了。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是千百年来的价值认同。从父母的角度来看,结婚生子意味着家庭圆满与幸福,无论采取何种催婚方式,都是为人父母的一种关爱,一种帮助儿女完成终身大事的职责所系,这需要为人子女的理解;从子女的角度来看,结婚生子是不是圆满与幸福,取决于和你在一起的人是不是那个“对”的人,而不是对自己妥协和将就,父母和长辈也应理解。

不过,从深层次来分析,“催婚”与“反催婚”的角力也折射了现实焦虑。比如,某些地方对女性就业、升职的暗门槛依然存在,常将女性的婚姻状况纳入职场考量;飙升的房价、不断上涨的物价等因素,也在影响着未婚者相亲、结婚的选择,并不得不考虑“先立业后成家”。而父母则希望子女以家庭的完满弥补职场的“劣势”,其中也涉及到面子或家族声誉问题。

说到底,并非催婚导致未婚者成了“恐归族”,而是父母和子女都难以摆脱社会压力与现实焦虑使然。因此,要化解父母催婚与“恐归族”背后的焦虑,一方面需要强化代际沟通,特别是子女应更主动,包括在平时的电话里,多向父母说说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打算,争取父母的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也需政府、社会和企业等多方面努力,通过政策的优化和舆论的引导,纾解未婚青年及家庭的焦虑。如此,“催婚”与“恐婚”就会少一些,社会就会多一些和谐。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焦虑 恐归族 父母 未婚者 催婚

更多

更多